新北「遊隼的故事」 記錄手足之情

新北「遊隼的故事」 記錄手足之情

文╱記者邱瑞杰

物競天擇是自然界物種生滅不二法則,部分猛离的雛鳥為爭奪親鳥餵食,可能「手足相殘」,強健的雛鳥有可能攻擊體弱雛鳥,甚至將牠逐出巢外。基隆野鳥學會長期觀察東北角瀕危鳥類遊隼繁殖,剪輯《遊隼的故事》紀錄片,進入校園播映學生反映熱烈。鳥友取名「大寶」的幼鳥,竟會與弟弟分享食物,沒想到遊隼世界竟是手足情深。

●原要觀察老鷹 發現遊隼築巢

遊隼(Falco peregrinus)身長38到51公分,翼展84至120公分,是台灣觀察到體型最大、最壯碩的隼科猛禽。遊隼俯衝時速可達300公里左右,也是台灣48種猛禽中俯衝速度最快的鳥。遊隼以鳥類為主食,大從黃頭鷺、小到家燕都是狙擊目標,家鴿或野鴿也常出現在遊隼「菜單」中。

台灣遊隼數量不多,台灣民眾對遊隼的認識也有限。遊隼原被列為瀕臨滅絕的一級保育鳥類,2019年1月9日才降級成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鳥類。

遊隼原被台灣生態界定位為冬候鳥,1994年基隆鳥會創會理事長沈振中在東北角調查黑鳶(老鷹)過程中,陸續發現遊隼繁殖巢位,並觀察到幼鳥成功離巢。鳥會在2015年成立猛禽調查小組,隔年記錄到龍洞巢區親鳥餵食雛鳥的畫面,興起拍攝遊隼紀錄片的想法。

●護巢攻擊遊客 反成攝影熱點

基隆鳥會為了保護遊隼生態,發現遊隼繁殖地點時沒有公開。只是2016年5月15日有攀岩愛好者被育雛的遊隼親鳥攻擊,導致編號21號的龍洞巢區曝光,遊隼原來已在台灣繁殖成為熱門新聞,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架設「大砲」,捕捉遊隼風姿。

基隆鳥會原本以為這對遊隼受到干擾,發現一大群人拍攝牠們的巢位,隔年應該會更換巢區,沒想到2017年發現牠們仍在原地繁殖。當年5月還有隻幼鳥疑離巢索食時,不慎墜落50公尺深崖死亡,令人心疼。

●每到繁殖期間 禁無人機活動

東北角遊隼棲地保育有成,緣自新北市政府、基隆鳥會和瑞芳導覽協會合作。每年2到6月遊隼繁殖期間,規定酋長岩地區禁止從事遙控無人機活動,並安排志工輪流巡守,製作告示牌宣傳保育知識。遊隼幼鳥練飛期間,新北市動保處也曾派員前往架設封鎖線,避免幼鳥遭民眾驚嚇及騷擾。

2021年4月下旬酋長岩出生約1個月的遊隼幼鳥,想學飛離巢時跌落巢外下方岩壁,隔天又從30多公尺的岩壁掉落地面,還好經獸醫師檢視無大礙,交由台灣猛禽研究會照料,數日後原地野放。

遊隼幼鳥跌落巢外不只一樁,基隆鳥會常務理事沈錦豐說,《遊隼的故事》紀錄片有個橋段很有意思,2020年意外隧崖的「二寶」經檢傷無礙野放後,歷經不少磨難終於回到家與哥哥「大寶」、弟弟「小寶」重聚。

沈錦豐曾拍到二寶守著威利隼爸抓回的小鳥,瑪麗隼媽想要去吃時,被二寶拒絕。隼媽不死心,飛離後再靠近仍被二寶趕走,原來這隻小鳥是要留給小寶的。

這種手足之情,也曾發生在大寶和小寶之間。有次小寶在威利隼爸帶食物入巢時,不小心滑落巢外,被迫困在不遠處的岩壁,大寶竟抓著食物飛向距離小寶停棲地點不遠處,一處合適進食的岩壁,等小寶過來享用。

2021年世界動物日前夕,新北市長侯友宜和基隆市鳥會共同發表《遊隼的故事》記錄片。這部影片由沈錦豐擔任導演,分享公私協力6年保育成果,並到校園播映這部富有環境、生態教育意涵影片,推廣野生動物保育重要性。

沈錦豐帶著《遊隼的故事》到新北市多所學校放映,分享遊隼故事,他觀察大概有1/3的學生專注觀看,提問也很踴躍。可喜的是大多數同學都知道撿到落巢幼鳥要通知動保機關,也能理解「有買賣就會有傷害」的道理 ,因此明白鳥會為何建議政府將遊隼從可以進口及人工繁殖的5種猛禽中除名。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