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心智拼圖

口吃的心智拼圖

撰文╱丹維斯 翻譯╱謝伯讓

口吃就是說話時的流暢性受阻,但生理上的異常以及經常伴隨的心理效應,卻令人誤以為是因為舌頭或聲帶異常、認知障礙、情緒創傷、緊張,或是強迫左撇子改用右手導致的結果,最不幸的是,很多人甚至以為是父母教養不當所致。佛洛伊德學派的精神科醫師認為,口吃代表某種「口腔施虐衝突」(oral-sadistic conflict),行為主義者則認為,把孩童貼上口吃標籤會讓病情變得更嚴重。

●一種神經發育疾病

這些迷思與誤解如今已經破除。過去20年來(尤其是過去5~10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口吃有其生理成因。更精確地說,它似乎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全世界7000萬的口吃人士中,大部份都是在年幼學習語言時就出現症狀。科學家在檢視口吃患者的大腦後發現,結構與功能上的細微變異會影響說話的流利程度。和說話流利的人相比,口吃患者腦中的神經連結出現異常,語言與運動系統的整合有差異,重要的神經傳遞物(例如多巴胺)活性也有變化。

●基因遺傳也有影響

基因遺傳對口吃也有影響:科學家已找到四個會明顯提高口語障礙機率的基因。燈泡閃爍有時不是燈絲故障了,而是房間電路有問題。腦科學家統稱這些變化為腦中的「系統層次問題」。

●刺激大腦具有療效

這些神經生物學上的發現,促進一些新療法的產生。有一種針對多巴胺過度活化的藥物進行了臨床試驗,還有其他藥物正研發中。最近一些研究也發現,刺激大腦具有療效。有鑑於年幼孩童的神經可塑性,專家現在不再建議依照過去靜觀其變的策略,而是建議越早介入越好。

口吃的某些面向至今仍然是謎。約有1%的成人罹患口吃,但孩童卻有5%,也就是其中有80%長大後會恢復正常。科學家、家長、治療師以及多數口吃患者,都希望知道如何解釋口吃患者與復原者的差異。語言治療雖有幫助,但似乎無法完美解釋。長期的兒童追蹤研究可能有助於回答此問題。此外,目前已找到一些與口吃有關的基因,這些基因所扮演的確切角色仍有待深入研究。

●改變社會既有偏見

當謎團逐漸解開後,研究人員和治療師希望透過對生物機制的了解,來改變社會對口吃的偏見。雖然有些口吃患者及其他語言障礙患者也能實踐偉大志業,但有許多口吃患者打零工維生,且飽受社會焦慮與情感疾患的煎熬。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醫學院的精神科醫師兼神經科學家馬奎爾患有口吃,他的兄弟同樣患有口吃卻自殺辭世。馬奎爾表示:「如果我們了解口吃的生物機制,就有機會發展各種療法,相關偏見也可能減少。」(摘錄,文中插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21年10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