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涵
日本靜岡縣磐田市南部中學上月底試辦營養午餐提供非和食料理,透過各國的飲食文化來更深度的認識其他國家,磐田市本月起在市內所有中小學實施這項新的飲食教育政策。日本政府早在1954年制定《學校給食法》,確立全日本中小學供餐的法律不會隨著政黨輪替而改變,落實「不只是提供學生營養均衡的食物,還是飲食教育的一部分」。
日本學校近年外籍學生越來越多,學校午餐也逐漸出現變化,不再只是和食。磐田市2018年與菲律賓邦阿西楠省的達古潘市(Dagupan)締結為姊妹市,磐田市南部中學目前有十多名菲律賓籍學生。《朝日新聞》報導,磐田市南部中學9月29日的午餐有三道菲律賓傳統料理,分別是被譽為「非官方國菜」的菲律賓醬燒燉肉「阿多波」(アドボ)、肉與蝦翻炒的「雜碎」(チャプスイ),以及香蕉天婦羅(バナナの天ぷら)。
磐田市役所大原學校給食中心中央廚房的營養師石橋忍,與菲律賓籍的學生商量後,共同決定午餐菜單。出生後不久便隨家人移居日本的川達里爾在同儕們開動之前,在講台上為大家解釋了這些傳統菲律賓佳餚的烹煮方式。5年前抵達日本的的木口萊恩嚐到家鄉味,思鄉之情湧上心頭。另一位菲籍同學笹川晄似乎很喜歡校方所做的「阿多波」,頻頻稱讚好吃。校方希望透過不同文化的料理為開端,帶領學生了解其他國家的飲食、人文地理與文化歷史。
●源起╱二戰後食物短缺 存在超過一世紀
學校午餐也是日本學校教育重要的一環,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日本面臨食物短缺與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如此艱困的環境,讓日本人發明了泡麵,也奠定了政府制定學校午餐計畫的基礎,讓來自各種經濟背景、社會階層及健康狀態各異的所有學生,在學校都有營養均衡的午餐可以享用。
新潟縣立大學人間生活學院院長村山伸子表示,學校午餐計畫在日本已存在超過一個世紀。人間生活學科(Human Life Studies)是指研究人類食衣住行與生活的文化學科,是橫跨自然、人文、社會領域的綜合性學科。
村山表示,山形縣最早於1889年供應免費午餐給小學的貧窮學生。與時更迭,午餐計畫擴大涵蓋全境城市的更多學校。這項計畫在二戰期間中斷,但戰後很快便在美國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國際組織的救援下恢復。當時最受歡迎的食物是UNICEF提供的脫脂奶粉和美國捐贈的小麥粉。
1951年,UNICEF和美國停止捐贈物資,但民眾疾呼日本政府延續並擴大學校午餐到全日本。因應國民熱切的要求,日本政府1954年頒布《學校給食法》,成為今日學校午餐計畫的基礎。
村山認為,法律是學校午餐計畫最重要的支柱之一。他說:「部分國家政策會因為政黨輪替就改變,但在日本,我們無法改變,因為這是法律的一部分。」
●規定╱營養師製定菜單 一人負責550學生
《學校給食法》規定,日本政府有義務維持學校午餐計畫,後續法律和實施辦法不僅強化並改善了這項計畫,也為解決影響兒童健康和營養而浮現的社會經濟問題保留了協調空間。
2004年,日本學校教育法納入「營養教諭」,規定由營養師制定學校午餐,而學校營養師人數取決於學生數。《日本營養學與膳食期刊》研究指出,這個比率通常是每550名學生配一名營養師,若學校有自己的廚房則會有更多名營養師,而若學校仰賴中央廚房系統,營養師的比率則為1比1500名學生或更少。
●內涵╱從小教導好習慣 認識食物與營養
日本宣傳飲食文化的組織「味之素 食文化」基金會顧問栗脇圭一(Kei Kuriwaki,音譯)表示,營養師不只負責根據營養標準規畫菜單,還協助推動「食育」(Shokuiku),意思就是「食物與營養教育」。
村山表示,「食育」讓學生了解什麼是適當且健康的餐點,從幼年開始形塑營養且健康的飲食習慣,協助學生在長大成人後,依然選擇健康的膳食。
每一份學校午餐的熱量約600卡到700卡,均衡搭配碳水化合物、各種肉類或魚等蛋白質,以及蔬菜,肉品與蔬菜穀物都採用新鮮的原型食物,根據季節變化提供當季食材,以保留食物最原始且高含量的營養價值,而不會仰賴冷凍、加工或罐頭食品。在小學課堂裡,學生會用貼有食物圖片的磁鐵,在教室白板上練習分類及辨識食物的組成,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
不同於西方國家的自助式學生餐廳,日本學校讓學生在教室裡享用午餐。負責打菜的學生會穿戴口罩、白色帽子與圍裙,分發食物給同儕,大家回到座位上一起用餐完畢後,再把餐具收好,接著把教室打掃乾淨。
栗脇說:「我們不喜歡『學校給食』這個詞彙,感覺像在餵雞。這不僅是供應食物給學生,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