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議思「心中的那個我」
韓劇《女神降臨》講述對外貌自卑的善良平凡少女,透過化妝變成校園女-神,進而和高冷校草發展出一段戀情。圖/取自網路

閱讀有議思「心中的那個我」

文/黃蕙欣

每天起床或睡前盥洗的時候,望向鏡子中的自己,這時你心裡會出現什麼想法呢?

「我好像長高了一點!這樣比較帥!」

「好討厭喔!我的鼻頭長一顆青春痘,醜死了!」

「我的眼睛好像一大一小,不太對稱,這樣很奇怪。」

「有男生說我的酒窩很可愛,仔細看真的滿可愛的!」

鏡子會映照出如實的你,可是你知道嗎?儘管鏡子呈現了一個客觀且真實的物理成像,但是每個人在心中的成像可是因人而異了,這主要是因為「身體意象」的作用使然。我們每天使用這個身體在世界上生活著,無論是與人互動、學習、產生各種肢體動作等,都與身體這個硬體結構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身體意象就是在這些複雜的生活互動中,個人對自己身體樣態,逐漸在腦海中建構出的想像或意念,這是一種看待自己身體獨特的詮釋方式。正因身體意象被諸多因素影響,進而造就每個人都有一套思索與看待自己身體的方式,使用正向或負向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體,也跟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息息相關。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人們的身體意象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為何重視外表? 求偶過程想被看見

首先來談談人們為何會對外表有所期待。這也許要從生物的原始本能說起,動物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吃東西、不被吃、延續生命。但比起個體的生命長短,整個族群的延續顯得更重要,「繁衍與撫育後代」便成為生物的首要重點使命,說穿了就是將個體生命傳承下去,取得基因上的傳承優勢。而在繁衍的這一項任務中,有個難關就是如何在茫茫的物種中,讓自己有機會成為被選擇的那一位獲勝者,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被看見」,所以就演化的角度來看,為了求偶交配,動物甚至發展出許多對生存不利的特徵,像是不利於飛行的過長羽毛、在叢林中特別容易被天敵發現的鮮豔配色。

●四個面向 檢視自己 容貌焦慮 不找上門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個人幾乎都戴口罩度日,疫情停歇之後,許多人卻拿不下口罩,雖然對於自己的免疫力已經有了信心,但是對於容貌卻產生了焦慮,因為有口罩的遮掩,的確減少了人們對於容貌暴露於人群前的焦慮心情。容貌焦慮的正式名稱是「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BDD),是一種無法停止思考自己外貌上缺陷或瑕疵的精神狀態。根據研究,女性、公眾人物、青春期、自信比較低落的人們較容易有焦慮傾向,可以利用下列「FACE」四面向來了解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傾向!

●文化浸潤 媒體宣傳 美感認知 隨時在變

仔細想想,你有沒有和同學討論過外表的相關議題?像是哪個明星外表特別出眾、班上哪個男孩或女孩特別帥氣或漂亮?這些對於外表的評價與期待,到底是受到那些因素影響?

影響① 文化與性別的浸潤

回憶一下成長過程中,是否有因為性別而產生不一樣的要求?筆者曾經嘗試讓國中生用下指令的方式以人工智慧繪圖,以下是要求人工智慧繪製帥哥、美女常見的指令。

生活中常聽到,比方男生應該長高一點、女孩就要白皙一點、腿不能太粗不然穿裙子不好看、肩膀寬一點穿西裝會比較好看等,這些都是受到文化與性別影響而產生的身體觀,這些生活中的淺移默化,也會影響並左右每個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

影響② 廣告媒體的宣傳

無論是平面報刊或是電子媒體廣告,從頭到腳的各種產品一致的訴求就是「完美」,這些廣告告訴消費者們,現代人頭髮要蓬鬆豐盈、細緻有光澤,臉部皮膚緊實無皺又光滑,嘴唇潤澤飽水,身材緊實無贅肉等,這樣才是美好身體的標準,甚至連身體香氛產品也被訴求為能代表一個人的形象,這些種種的廣告意象,一再告訴現代人「你應該長成這樣」,利用廣告將身體形象深植在每個人的心中,無形中也形塑了大眾的審美標準。

影響③ 時尚界的推波助瀾

你是否曾經仔細觀察,每一年的流行服飾風格都不太一樣呢?如果將幾年前衣櫥裡的衣服拿出來穿,也許會產生與周遭格格不入的感覺,「流行」背後其實有時尚界的設定與遊戲規則,時尚界會依照不同的美感與時代文化的風格,設定不一樣的流行元素,尤其在現代的速食文化影響下,講求快速更替的「快時尚」就是源自這樣的概念。我們必須了解,人類的美感認知會因為流行趨勢而產生相當不同的結果,這是隨時都在改變的一種現象。

影響④ 短影音與社交媒體

抖音短影音與社交媒體是青少年使用3C的大宗原因,社交媒體中所呈現的同儕或次文化也對使用者產生很大的影響。以社交媒體為例,人們總是報喜不報憂,為了營造美好人設,往往在FB、IG等媒體上放置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是利用修圖軟體呈現與本人落差極大的影像。以往沒有社交媒體的年代,人們的比較對象只有周遭的親朋好友,但現代人比較的對象就是全世界,只要是可以被搜尋的公開帳號,都可能成為被比較的標準,但是這些經過美化的標準就顯得更遙不可及,也容易令人產生不必要的焦慮。

怎破解 自尊自信跳脫負面

每個人都不完美,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有的人望向自己的時候,總是負面看待自己,剛開始可能只是在意自己一點點的不足,但是卻讓自己身陷在這樣的負面情緒,使得情緒逐漸渲染擴大,導致看待自己一無是處,最終無法自拔,不僅產生了容貌焦慮,甚至還可能因此產生厭食或是憂鬱的情緒問題。所以擁有較完整正向的自信與自尊,也能建立美好的身體意象。

●微歧視 無意也是傷害 內在美 會有人欣賞你

微歧視案例

我學生時代綽號叫「歐羅肥」,那是一種豬飼料,可以把豬養得很肥,因為我姓歐陽、長得又肥。所以同學都這樣稱呼我。還有一個綽號叫做「卡門」。意思不適像西班牙蕩婦卡門一樣美,而是指我會胖到把門卡住。學長姐也常偷偷常笑我是「恐龍妹」。當時我常想:「我們有做任何壞事為什麼大家都要這樣對待我?」

──作家、演員、模特兒、跑者歐陽靖

引用自《親子天下》128期:同理.包容 終結霸凌(2023年9月號)

有時候,我們因為無心或是忽略別人的感受,對別人做了不合適的作為,也許看起來並非相當嚴重的過失,但是這些被認為開個小玩笑的舉止,已無意間刺傷了他人。日常歧視過去又被稱做「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但其實,它代表的是潛藏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看似無意,卻可能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尤其身體方面,隱約呈現的刻板印象或偏見,也會讓被歧視的對象感到懷疑或自卑,導致壓力和焦慮情緒。

忽略不必要的聲音與干擾

對於廣告中出現的明星或是社群中的網紅網美,他們呈現出的美觀形象,容易成為青少年的比較對象。若能減少使用網路、社群軟體,有助降低、改善對於社會評價的敏感性。所以,如果你已經覺察這些社交媒體確實對你產生干擾,甚至造成焦慮的症狀,不妨先讓自己從社群中放假一陣子,讓自己的心靈平衡一下吧!

轉移注意力減少焦慮

青少年時期對於很多事情感到不確定,也因此可能引發莫名的焦慮感,期待自己受到同儕的歡迎,卻又擔心自己的外表不夠出眾或是不好看,無法引起他人關注,進而引發對於容貌的焦慮或沒自信。建議你試著降低注意外貌的頻率,減少照鏡子或是打扮的時間,多留意生活中有趣又有意義的事物,讓自己成為更「可愛」的人!

建構看待自我的方式

「美好的外表」應該用來取悅自己,而非他人。當你變美是為了取悅別人時,就會更加在意而變得壓力過大。試著轉移自己對外貌的注意力,容貌焦慮往往就是過度關注自己的缺陷,所以嘗試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在,或是找出自己滿意的部分。

最後,請相信一定會有人欣賞你的樣子!坦然接受自己,學會自我肯定,試著接受自己的美好,自信自尊的人就是值得被愛的人。

●作者為台北金華國中健康教育科教師、教育部中央課程與教學輔導諮詢團隊教師、健康教育好健談頻道主持人,曾獲台北特殊優良教師與教育部師鐸獎。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