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涵輯
哈薩克生態學者薩爾森巴耶夫(Azamat Sarsenbayev)和伊朗攝影師賈萬馬爾迪(Khashayar Javanmardi)發現家鄉的「裡海」(Caspian)水位大幅下降,生態系統不復以往。德國學者研究指出,當地居民過度取水、比鄰國家興築大壩,加上氣候變遷的影響,全球最大內陸鹹水湖、位於中亞的「裡海」生態遭受破壞,蓄水量恐難恢復過往豐盈狀態。
薩爾森巴耶夫指出,他的故鄉哈薩克阿克套曾有碧綠海岸,水質清澈可放心游泳,如今裡海的水位消退,只剩乾涸龜裂的礫石灘,「看起來很難受」。在裡海南端,攝影師賈萬馬爾迪在伊朗南部的拉什特,發現裡海遭受嚴重汙染,水質惡化。
裡海曾是重要的內陸水域,周遭國家仰賴裡海從事漁業捕撈,開墾農業,發展旅遊觀光並取得民生用水。裡海不僅協助調節乾旱的中亞氣候,其地底深藏富饒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成為鄰國爭相搶奪的寶庫。
數千年來,隨著氣溫波動和冰蓋面積消長,裡海的水位隨之變化。裡海的水源供應來自130條大大小小的河流,但其中80%的水資源來自貫穿俄羅斯中部與南部的「伏爾加河」(Volga)。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且流量最大的河流,河段總長達3730公里,流域面積擴及136萬平方公里,平均流量每秒8060立方公尺。
伊朗德黑蘭大學研究員普蘭奇(Vali Kaleji)分析,裡海水位驟降是因為周遭國家大規模興建水壩取水,其中包括俄羅斯在伏爾加河沿岸興建的多座大型水利發電壩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2021年資料顯示,俄羅斯在伏爾加河及其最大支流卡馬河上興建11座大型水壩,發電量約占俄羅斯總發電量的5%。在前述水壩中,伊凡科夫斯科水庫幾乎位於伏爾加河的源頭。
除了築霸取水外,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加劇,裡海的蒸散量愈來愈大,降雨則逐漸變得不穩定。
德國不萊梅大學海洋環境科學地球系統模型資深研究員普蘭奇(Matthias Prange)表示,1990年中葉以來,裡海的水位持續下降,2005年來速度更快,下降約152公分。普蘭奇表示,隨著暖化加劇,裡海的水位將急劇下降,估計到本世紀末將下降8公尺到18公尺。
另據英國雷丁大學古氣候學教授喬伊‧辛加拉耶(Joy Singarayer)的研究預測,時至2100年,裡海的水位可能下降達30公尺。
這對裡海附近的國家而言形同危機,普蘭奇表示,水位下降會讓漁場萎縮、船隻難以靠港,連帶影響航運和旅遊業。
●看特色/與世隔絕200萬年 孕育不少特有種
裡海的地理位置讓這片水域與外界孤立至少200萬年,因此孕育不少特有種,如鳥蛤和裡海海豹。
裡海水位下降威脅哺乳類的裡海海豹,其幼獸棲息的東北部較淺灘地正在消失,且所有海豹都面臨汙染和過度捕撈的威脅。哈薩克水生生物與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艾塞爾‧拜姆卡諾瓦表示,空中調查顯示海豹數量銳減。科學家2009年在裡海東北部的杜涅夫島記錄到2.5萬隻海豹,但到了2010年春季,杜涅夫島的海豹全都不見蹤影。
●看問題/是湖?是海?5國為資源爭多年
蘇聯1991年解體前,裡海曾是蘇聯和伊朗共享的資源。蘇聯解體後,裡海圓周7000公里海岸線周遭的俄羅斯、伊朗、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共5個國家,為裡海的資源取用爭論不休。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裡海蘊藏豐富天然資源,包括石油、天然氣和漁業資源,這讓裡海沿岸5國都想從中獲得好處,而這得先決定裡海是「湖」還是「海」。裡海的水域曾孕育許多野生鱘魚,鱘魚是製作魚子醬的主要魚種,而全球約90%的魚子醬來自裡海。隨著裡海生態資源變化和人類捕撈,裡海的鱘魚數量已達到瀕臨滅絕的程度。
裡海如果是湖,沿岸各國就能平均分配,但若是海,則要根據接壤的海岸線長度分配資源,且海洋受到「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保護。若受聯合國管轄,裡海的天然資源、領土權和環境管理權,就不限於沿岸國家。
伊朗認為裡海是「湖」,但俄羅斯、哈薩克、亞塞拜然和土庫曼都裡海就是「海」。2018年這5個國家終於達成協議,同意裡海「既非湖、也不是海」,而是「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水體」,並將裡海的水體二分為:水域和水底下的資源。各國同意沿岸國家居民可自由進出水域,但不准任何國家在該水域建置軍事設施。
另據英國《衛報》報導,裡海底下富饒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各國採取擱置不處理的態度,前述協議雖然通過打造「跨裡海天然氣管道」,規畫從土庫曼穿過裡海,運送天然氣到亞塞拜然進入歐洲市場。然而在金融、環境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跨裡海天然氣管道至今尚未動工。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9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