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颶風?

颱風?颶風?

文/陳韻涵輯

美國佛羅里達州9月底、10月初的兩周內,先後遭颶風海倫(Hurricane Helene)及颶風米爾頓(Hurricane Milton)侵襲。

3級颶風米爾頓10月9日挾帶時速193公里疾風登陸西耶斯塔嶼(Siesta Key),重創美國東南部的佛州與喬治亞州,並在佛州造成至少23人死亡。

4級颶風海倫9月26日挾帶時速225公里狂風登陸西北沿岸大彎區(Big Bend),席捲佛羅里達、喬治亞、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田納西和維吉尼亞等6州,造成至少231人喪命,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北卡羅來納州逾百人死亡。過去13個月來,佛州濱海大彎區已經遭到4個颶風反覆重創,分別是去年8月的颶風伊達利亞(Idalia)和黛比(Debby),以及今年的海倫和米爾頓,受災戶心力交瘁,必須抉擇再次清理並重建家園或毅然離開。

●看成因/熱帶氣旋 因地取名 東叫颱風 西叫颶風

熱帶海洋水氣遇熱上升,周遭冷空氣向內輻合,形成對流雲系環繞而成的低氣壓,稱為「熱帶氣旋」,其名稱因地而異。

北太平洋西部的東亞地區稱作「颱風」,美洲、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國家叫「颶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亞地區則稱「旋風」。

另據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說明,菲律賓人稱颱風為「碧瑤」(Baguio),澳洲原住民則稱颱風為「威烈威烈」(Willy-Willy)。

世界氣象組織(WMO)指出,如果熱帶氣旋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中部及東部形成,且中心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18公里的熱帶氣旋或以上則稱作「颶風」。颶風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Saffir-Simpson Hurricane Wind Scale)畫分5個等級,如圖。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估計,今年美國颶風季結束前,將出現17個到24個有名字的熱帶風暴,其中8個到13個可能升級為颶風,其中包括4個到7個強烈颶風。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大西洋地區單季目前最多出現7個強烈颶風,且自2005年和2020年都有出現。NOAA預測,今年的颶風數量可能逼近前述紀錄。

NOAA氣象專家表示,創紀錄的海面溫度及聖嬰現象減弱的大氣條件有利大西洋颶風生成,今年可能是最活躍的颶風季之一。

●看命名/6組名字 6年一循環 曾釀重災 可能除名

世界氣象組織(WMO)颶風委員會決定的颶風名稱共有6組,每6年循環使用一次。

2024年可用的大西洋颶風名字分別為:艾貝托(Alberto)、貝里爾(Beryl)、克里斯(Chris)、黛比(Debby)、埃內斯托(Ernesto)、弗朗辛(Francine)、戈登(Gordon)、海倫(Helene)、艾薩克(Isaac)、喬伊斯(Joyce)、柯克(Kirk)、萊斯利(Leslie)、米爾頓(Milton)、納丁(Nadine)、奧斯卡(Oscar)、派蒂(Patty)、拉斐爾(Rafael)、莎拉(Sara,原稱珊迪)、湯尼(Tony)、薇樂莉(Valerie)和威廉(William)。

WMO及其夥伴組織定期開會討論,更改曾造成重大災害的颶風名字,如2013年將珊迪(Sandy)改為莎拉(Sara),並於今年3月考量前一次重大死傷與災損而刪除奧蒂斯(Otis)。

另外,颶風朵拉(Dora)去年8月通過夏威夷南方海域,劇烈氣壓梯度(差異)產生動力,推擠空氣流動吹起狂風,造成夏威夷茂宜島野火延燒,重創當地自然與人文景致並造成居民重大災損,朵拉今年3月因而遭WMO除名。

●看路徑/颱風怎行進? 導引氣流決定

不只美國佛州遭受颶風侵襲,中度颱風山陀兒10月3日從台灣高雄旗津與小港地區登陸,帶來17級以上陣風與豪雨,重創高雄地區。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介紹,颱風是誕生於熱帶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洋面上的空氣漩渦。當低緯度地區夏季的海水溫度高、蒸發旺盛,海面上的熱空氣大量上升時,周遭的冷空氣流入補充,另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氣流發生偏轉,便在海上形成中心氣壓低、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龐大空氣漩渦,稱作「熱帶性低氣壓」。

隨著熱帶性低氣壓愈來愈強,四周空氣加快流向漩渦中心,流速愈快,風速愈大。當地面最大風速來到或超過每小時62公里或每秒17.2公尺時,就稱作「颱風」。中央氣象署依據風速將颱風強度區分3級,分別是輕度、中度及強烈颱風。

如果由太空俯瞰颱風,可看到圓形、螺旋狀旋轉的雲。颱風底層的風在北半球以逆時針旋轉,在南半球則順時針旋轉。颱風內部則像一片大型雲柱,中間沒有雲或雲層很薄的部分,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向外,離颱風眼不遠處的雲層最厚、風雨最大,稱作「眼牆」;愈往外,雲層變薄、風雨減弱。

颱風的行進方向由導引氣流決定,在北太平洋西部生成的颱風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環流導引,但當颱風轉到台灣或菲律賓附近時,常在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邊緣,因而路徑變化多端或停留打轉。

颱風的命名由「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的14個國家及地區成員提供,包括日本、美國、中國、香港、澳門等。各成員分別建議10個名字,總計140個名稱,分5組輪流使用。委員會每年討論颱風名稱,改變曾造成重大災害的颱風名稱,或刪除有爭議的颱風名稱。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