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瓣觀賞花不利授粉 蜜蜂反受害/《新聞中的教室》
高雄市岡山區日前發生異象,一名做資源回收的阿婆把機車停在維仁路76號前,沒多久就聚集了大批蜜蜂,有人猜測可能是蜂后剛好停在安全帽上而引來蜂群。圖/取自網路

重瓣觀賞花不利授粉 蜜蜂反受害/《新聞中的教室》

【文╱陳韻涵輯】

人們經常在花圃、陽台種花美化景觀,但這些為了觀賞目的而培育、交種的花朵,卻可能害了蜜蜂、蝴蝶等授粉昆蟲。

原產於南美洲的熱門園藝花卉「矮牽牛花」原本只有5片花瓣,經人工篩選與交種,現在可以長成10瓣大花。美國非營利組織Xerces Society的原生植物學者史黛芬妮‧弗萊斯奇(Stephanie Frischie)說,「人類喜歡華麗的大型花朵,為讓花朵更吸引人,農夫選擇花朵更大顆的重瓣品種。但重瓣花的花蜜可能消失,或被花瓣蓋住,而不利授粉昆蟲。」

重瓣花的花蜜可能消失,或被花瓣蓋住,而不利授粉昆蟲。圖/BBC
重瓣花的花蜜可能消失,或被花瓣蓋住,而不利授粉昆蟲。圖/BBC

矮牽牛花就是如此,重瓣品種的花蜜大多消失。早期研究發現,園藝用三色堇的花蜜含量幾乎為零,且其花瓣形狀讓蜜蜂無法靠近。弗萊斯奇表示,城市中隨處可見為美學而栽種的植物,「幾年前還能看到野生植物,現在情況完全改觀,人們喜歡漂亮、有大顆花朵的植物,卻害到蜜蜂等昆蟲。」

德國約70%植物物種正在減少,過去60年來,園藝造景讓植物物種的多樣性逐年下降1.9%,箇中原因包括為觀賞引進的外來種。部分授粉昆蟲無法利用外來種植物的養分,使其數量逐漸減少。

弗萊斯奇說,人們以為蜜蜂可以吸食所有花蜜並協助花朵授粉,但事實並非如此。大多數昆蟲授粉時,需要找到與其生理構造匹配的植物化學特性。弗萊斯奇形容,「蜜蜂不是全才,牠們的思想偏執。」

不只蜜蜂受害,蝴蝶也遭受牽連。法國馬賽大學的都市生態學者馬加利‧德尚(Magali Deschamp)致力於在市中心打造都會公園,希望藉此吸引原生種蝴蝶和地中海蝴蝶。德尚十年前開始研究時,馬賽市中心只有4種地中海蝴蝶存活,另一種地中海蝴蝶「帕查的毛毛蟲」甚至一度消失。德尚表示,「帕查的毛毛蟲只住在沙棘屬的植物上,少了這種植物宿主,蝴蝶便無法繁殖後代,毛毛蟲也隨之消失。」

德尚表示,「我們試著栽種本土的沙棘屬植物來吸引蝴蝶,後續花了6年時間,蝴蝶才來生育後代。」德尚歷經十年研究和栽種,花園裡的蝴蝶種類終於增加一倍。她說:「如果我們只想種園藝植物,或許能賞心悅目,但不一定對昆蟲有幫助。」

●看突破╱國輻中心救蜜蜂 首度破解病毒結構

近年蜜蜂數量驟減,衝擊人類糧食供應。台灣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輻中心)團隊耗時5年,成功破解全球第一個「西奈湖蜜蜂病毒」的殼體蛋白質結構,對開發蜜蜂抗病毒天然藥物具有重大意義,研究成果上月初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全球近33%農作物仰賴蜜蜂授粉,但過去數十年來,世界各地蜜蜂數量因棲地大量消失而驟減,影響作物授粉,衝擊糧食供應。文獻顯示,蜜蜂遭病毒感染後,腦部、中樞神經與翅膀嚴重受損,影響採食或歸巢能力,嚴重會致命。

在國科會長期支持下,國輻中心與中研院合作,費時近5年時間,上月中旬宣布成功解析全球首個「西奈湖蜜蜂病毒」的殼體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以及病毒形成的動態組裝過程,對未來開發蜜蜂抗病毒天然藥物意義重大。

國輻中心表示,西奈湖蜜蜂病毒是近期新發現的蜜蜂病毒,傳染力強,短時間會造成大量蜜蜂死亡,尚無治療藥物,現行控制疫情擴散的方式只有燒毀染疫蜂巢,或用殺蟲劑撲殺染疫蜂群,前者造成養蜂業巨大損失,後者破壞環境,活著的蜂蜜也會遭化學藥劑汙染,引發食安問題。

國輻中心指出,新研究結果讓科學家更了解病毒的感染途徑與致病機制,有助研發新藥,未來可混在養殖蜜蜂的食物中餵食,提高蜂群抗病毒能力,有效防止病蟲害並少用殺蟲劑,維護自然生態平衡。

高雄市一名外送員發現天空有一群蜜蜂盤旋,手腕還被螫了一下。圖/臉書
高雄市一名外送員發現天空有一群蜜蜂盤旋,手腕還被螫了一下。圖/臉書

●看現象╱路口蜜蜂飛舞 分蜂期是什麼

一名外送員上月23日在高雄市一心、凱旋交叉路口等紅燈時,發現天空中群蜂盤旋,該名外送員的手腕還被螫了一下。高雄市農業局表示,2月到4月屬於「分蜂期」,新蜂后會帶工蜂另尋地盤遷徙。農業局呼籲民眾看見蜂群,別靠近、不要揮舞,盡速離開。

農委會資料顯示,分蜂期一般發生在春季,尤其是晴朗天氣的上午10時到下午3時,蜂后會率領蜂群約66%的成員遷徙,把王位讓給另一隻蜂后。偵察蜂外出尋找合適的築巢地點時,一部分的工蜂先出巢在附近盤旋並發出巨大嗡嗡聲響,聚集更多工蜂,不久後,在附近樹梢停留的工蜂便會聚集成為蜂團。

蜂團會先在原來的蜂巢附近盤旋或休息,此時蜜蜂絕不會發動攻擊,因為牠們並非空手離巢,而是準備充足,帶著許多蜂蜜前往新居位址。群蜂盤旋約10分鐘至15分鐘後,工蜂便會隨著蜂后的方向行進。

蜜蜂在1.3億年前的早白堊紀已經出現。群體中有蜂后、工蜂和雄蜂3種類型的蜜蜂。圖/取自網路
蜜蜂在1.3億年前的早白堊紀已經出現。群體中有蜂后、工蜂和雄蜂3種類型的蜜蜂。圖/取自網路

●閱報祕書╱已知蜜蜂 全球11種

蜜蜂是群居的社會性群體昆蟲,單獨個體無法生存,每群蜜蜂由一隻蜂后、數萬隻工蜂及數百隻雄蜂組成,全球已知的蜜蜂約有11種。

蜂后:又稱蜂王或女王蜂,是蜂群中唯一能正常產卵的雌蜂,繁殖期時,年輕蜂后每日可產1500顆到2000多顆卵,壽命約2年到5年。

雄蜂:雄蜂體格粗壯,兩顆複眼幾乎占據頭部的大多數體積,雄蜂沒有螫針,是唯一不能發動叮螫攻擊的蜜蜂。雄蜂壽命約90天,此生唯一目標是找蜂后交配。雄蜂交配完後不久便會死去,即使未交配,也會因為牠不會採蜜或花粉,即未對蜂群做出貢獻,而在秋末冬臨前被趕出蜂巢或遭排擠而餓死。

工蜂:工蜂畢生為蜂群付出,生命前期負責蜂巢內務,如清潔巢房、飼育幼蟲、釀造蜂蜜、興修蜂巢、守衛蜂巢抵禦敵害等,牠的生命後期負責外勤事務,包括外出採蜜與取水等,壽命約45天到60天。

【2023-03-06/聯合報/R10版/R11好讀周報新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