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鐘聖雄
大海,在求救
400多個日子 完成台灣海域初探
啟航
2018年夏初,長期致力於海洋保育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花了將近一個月進行「繞島」行動,帶回台灣首份結合「海洋廢棄物及塑膠微粒」、「水下聲音及噪音」及「海水溶氧量」的監測資料。這份史上首份台灣海域初探紀錄,出自資源不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而非政府機構或學術單位。
2019年春初,黑潮開始針對台灣受創最嚴重的東北及西南海域,進行史上首次跨季度海洋調查。同時邀請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一起進行長期的追蹤報導。經歷400多個日子與十多次航程後,初探調查結果在日前出爐。此刻,他們迫切的想告訴所有人:大海,在求救。
塑膠微粒 無所不在
美國海洋學者Jenna Jambeck統計,每年大約有800萬公噸的塑膠垃圾被排入海洋,為海龜、鯨豚、鳥類等將近700種生物帶來生存危機。隨著海洋汙染物越來越多,由塑膠製品裂解後所成為的塑膠微粒,已經進入食物鏈,成為我們餐桌上的佳餚。
塑膠微粒指的是塑膠製品在受到海水浸泡、衝擊,或者陽光曝曬後,逐漸分解成尺寸不超過5公釐的小碎片。這些碎片不僅容易吸附環境中的重金屬、戴奧辛,也更容易被生物誤食。
台灣荒野保護協會曾與國際學者合作,分析台灣民眾12年來541次淨灘活動的成果,發現台灣海灘上的垃圾,90.8%為全塑膠或部分塑膠材質,最常見的前5項垃圾分別為塑膠提袋、塑膠瓶蓋、免洗餐具、漁業用具與吸管。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在2018年時,繞行台灣、澎湖、蘭嶼海域進行海洋塑膠微粒檢測,最後發現全數51個檢測點中,都有塑膠微粒的存在。他們曾遺憾宣布:「台灣的海域已經沒有『沒有塑膠微粒的地方』了!」
垃圾,比魚多
如果不改變控管 到2050年……
黑潮將採來的塑膠垃圾分五類:
①硬塑膠:
多為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VC(聚氯乙烯)、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AS(丙烯腈-苯乙烯)等原料製作而成的塑膠製品,例如水桶、打火機、牙刷、吸管、飲料杯、寶特瓶、信用卡等等,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塑膠製品,也是最主要的海洋塑膠垃圾。
②軟塑膠:
多為PE(聚乙烯)製成的塑膠袋裂解後的碎片。一項研究發現,每個塑膠袋平均只被使用15分鐘,進入自然環境後,卻約450年才能分解。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每年海洋中新增的塑膠垃圾,相當於地球上所有的海岸線,每公尺都新增15個塑膠袋。
③發泡塑膠:
多為PE(聚乙烯)、PP(聚丙烯)、PET(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等材質製成,通常是漁業、養殖業排放到海中的保麗龍浮球、浮板等垃圾。
④塑膠纖維:
多為POLYESTER(聚酯纖維)或Nylon(尼龍纖維)組成的線狀纖維垃圾,可能來自衣服、編織布料,也有許多是來自菸蒂;來自漁業行為的釣線、漁網等纖維垃圾也是大宗。
⑤圓形塑膠粒:
材質不一,通常是由工廠違法排出的塑膠原料。在工廠密集地帶的下游處容易採到。
黑潮採集塑膠垃圾的方式,是採用美國NGO組織5 Gyres所設計的魟魚形網具(俗稱Manta網),讓船隻以兩節的船速在海面拖行網具15分鐘,收集海水中懸浮的雜質後,再分析每個樣本的成分。雖然這樣只能採到海洋表層的垃圾,但已足以作為海洋汙染的指標分析。海洋專家認為,漂浮在海洋環流表面的塑膠垃圾,只占每年進入海洋的塑膠垃圾總量的3%,即便在最深的海溝都能發現塑膠垃圾的蹤跡。
世界經濟論壇警告,如果我們對於塑膠垃圾的控管沒有改變,到2050年時,海洋中的塑膠垃圾總量將比魚還多。
塑膠微粒哪最多
福隆、和平島及潮境 前三名
海表塑膠微粒調查
研究發現,台灣東北海域不管任何季節,塑膠微粒都比西南海域更多。夏季時,東北海域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平均有超過25個以上的塑膠微粒,其中又以「硬塑膠」最多,約占總數7成7,其次為「發泡塑膠」占1成7。
黑潮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西南海域夏季時最髒,其中又以安平新港、曾文溪出海口兩個採樣點最驚人,發泡塑膠占9成以上,很可能是養蚵產業造成的影響。黑潮研究人員推測,養蚵產業的廢棄發泡塑膠,可能沿海流漂散至東北水域,對不同海域的生態造成影響。國際研究顯示,人類所食用的海鮮中,都可發現塑膠微粒蹤跡,證明這些汙染會隨食物鏈進入我們的體內。
在歷經一年的調查後發現,台灣東北海域的福隆、和平島及潮境,是塑膠微粒總數最多的前三名,而這三個地點也是觀光、戲水最熱門的地點。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說,「海洋危機一直存在,我們不需要等所有調查結果告訴我們有問題,才採取行動,因為環境惡化速度很快,我們現在就要採取行動!」他表示,黑潮團隊正努力將調查方法系統化,讓所有關心海洋的人能一起加入調查,否則只是少數人在做,很難造成全面性的改善與理解。
澎湖老漁民、海洋保育志工陳盡川說,4、50年前的人認為海洋資源取之不盡,沒想到這麼短時間內,人類就面臨海洋枯竭,他呼籲年輕世代能一起加入海洋保育的行列。
調查隊成員
記錄員
任務:見證、記錄歷史。在古代,這樣的工作可能由詩人、歷史學者、畫家擔綱,如今則多半由攝影師挑起大樑。近幾年的島航任務分工更細,各類型的記錄員都有喔!
畫家隨行 平衡感一流
任務:最叫人意外的是,調查船上竟有畫家王傑隨行!你能想像在顛簸搖晃的船上,還能鎮定寫生、畫水彩的樣子嗎?一般人上了船,光是想要雙腳站穩、克制住想吐的念頭,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可是他竟然能在船上找個舒服的角落、穩住身子,用他那彷彿像「人間掃描器」一樣的雙眼,專注地在紙筆上作畫。看過王傑在船上作畫的樣子後,就能明白電影《鐵達尼號》中,為何畫家才是活到最後的人。
Manta網操作組
任務:在出航時於正確點位操作Manta網下水收集海漂廢棄物,並在廢棄物打撈上船後,進行初步沖洗與篩選,將廢棄物保存於70%酒精溶液中。
海洋垃圾分析
任務:將Manta網採集回來的海洋廢棄物,帶到實驗室中進行化驗、分離與採檢分類,是一項高度考驗耐心、集中力與眼力的工作。
船長
任務:行前確認天氣、海況適合航行、船隻運作正常。航行時確認浪況、水深,海上垃圾帶探勘,還要隨機應變判斷航道需不需要變更。返港後進行船隻保養、機具維護。
目測員
任務:在航程中即時目測並紀錄浪況、海漂垃圾種類與分布狀況。
水下聲景錄音師
任務:淺層海水有非常多聲音,水下生物是會發出聲音的;在台灣沿近海水底能見度越來越低的此刻,藉由蒐集環境聲音資料,除了可以利用聲紋比對出生物棲息資訊外,在國防上也具備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