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范凱婷╱撰寫
寫作是一種表達方式,除了個人情感抒發外,更多時候是闡述對生活中人事物的看法及觀點。其實這些事件觀點離我們都不遠,只是有沒有察覺而已。有一回寫作課,我們熱烈討論起「博愛座」的話題。
一開始我先試探性問同學:「關於博愛座,你們有什麼看法?」每個人都低頭不語,隨意點了一個學生回答,也只說了一句:「博愛座我不會坐。」這樣貧乏的反應是可以想見的,因為「博愛座」在這句問話裡,和學生沒有生活上的關聯。接著我播放了一則新聞,其中主要說明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中有民眾提出廢除博愛座的意見,並且有七千多名網友參與響應,而提出廢除意見的網友認為:因為年輕人使用博愛座而遭受年長者辱罵或驅趕的事件時有所聞,為了不免這樣的紛爭一再出現,不如廢除博愛座。
看完新聞後,學生們紛紛在小組裡討論起來。這時我藉由這個公共提案請同學試著思考自己是否贊成廢除博愛座,並且寫下支持自己立場的理由。同學們的熱烈討論中,贊成博愛座廢除的組別提到:讓座其實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不需要特別標示博愛座,這樣反而增加爭吵的風險。反對廢除的同學卻認為:有讓座需求的人若是遇上沒有公德心的乘客,沒有了博愛座的標示,他們的需求將被漠視。而在提問上,贊成方提出:「博愛座設立後為什麼還是有紛爭呢?」而反對方則提出:「需要博愛座的人該如何認定?」
在一連串來回論說、提問、答覆過程後,「博愛座」對學生來說已經不是那個「我不會坐」的位子,而是與他們切身相關的公共議題了。最後我們把兩方的意見條列在黑板上,一場大眾模擬討論換到許多寶貴的論點。
由這次課程可以了解到,無論是什麼世代,「博愛座」一直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學生提出「博愛座的設立是為了安全」的論點,也有學生提出「讓坐不分年紀只分需求」等論述,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關懷的對象除了自身,更可拓展至社會形象等,這也是素養養成的開始。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