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荒非偶然
5月臨危受命的日本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中)視察神奈川縣一座倉庫中存放的包裝米。圖/路透

日本米荒非偶然

文/編譯江昱蓁

長期減種、高溫歉收、地震囤米 外加政策誤判…米價節節高 

日本自2024年7月起因嚴重缺米,導致過去一年米價幾乎翻倍,不禁讓消費者問「米跑哪去了」。然而,米荒絕非偶然,政府長期減少稻作面積、高溫導致歉收、地震造成囤米潮及政府政策誤判,讓日本深陷「令和大米騷亂」。

日本首相石破茂5月在國會答詢時坦言,現有措施未能解決米荒,並將問題歸咎於政府長久以來的稻米政策出現「結構性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在1995年以前日本就和農業合作社合作控制稻米生產量,避免農民生產過剩。

日本至今仍採用幕府時代的米單位「俵」,1俵約60公斤。家族世代從事農業的笠元浩介接受BBC訪問時也說,長期以來稻米利潤不再,生產1俵稻米成本約1.85萬日圓,新瀉合作社去年卻僅以1.9萬日圓收購,「直到3、4年前,政府甚至向願意減產的稻米市町村給予財政獎勵」。農林水產省亦證實,政府曾向種植小麥或大豆而非稻米的農民提供補貼。

然而,俄烏戰爭爆發導致小麥變貴,麵包與麵食也水漲船高,部分人改吃白米,加上新冠疫情趨緩,日本旅遊解禁讓外國觀光人口激增,日本國民外食機率也上升,都讓白米的需求上升。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2023年夏季酷暑與蟲害造成稻米減產,隔年8月初宮崎縣發生規模7.1地震,8月底又碰上珊珊颱風過境,民眾搶囤白米使供需出現明顯落差。

農林水產省卻未能在2023年與2024年敏銳判斷情勢。該省當時預測日本的稻米需求量為680萬噸,實際需求卻是705萬噸,最終只能歸結米荒為「收穫季節和地震、颱風等自然災害重疊導致搶購現象」。

美聯社指出,日本稻米供應鏈複雜也是缺米原因之一。大多數日本農民還是透過「全國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簡稱全農)販售稻米,全農是與自民黨關係密切的強大利益團體。

但愈來愈多稻農透過其他企業或網路平台銷售稻米,讓稻米供應量與價格難以掌握,全農米穀農產事業常務理事金森正幸說,這次米荒讓全農也措手不及,「近期的米荒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也感到不解」。

農林水產省起初拒絕釋出儲備米,更讓日本難從「令和大米騷亂」抽身。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在2024年8月下旬與9月初,兩度呼籲農林水產省釋出儲備稻米,農林水產大臣坂本哲志先後以「新米即將上市」、目前缺貨為「短期情況」而拒絕。

儘管農林水產省最終仍釋出儲備米,但3月釋出約21萬噸的儲備米,流入市面卻只有4179噸,占總量的1.9%。美聯社指出,其中一項原因可能是批發商缺少足夠碾米設備,無法將儲備的糙米加工成日本人偏好的白米;另有觀點認為是部分批發商囤積米糧以維持高價獲利。

因米價高漲,部分人士大量收購後轉售,以賺取差價。一名千葉縣夷隅市的稻農藤平正一受朝日電視台訪問時說,近日有多名中國人詢問購買大量白米。一般家庭購買20至30公斤就算多,中國人卻買600公斤的米,對方坦言買米後將分裝並在橫濱唐人街轉售。另一名千葉市稻農也稱,「有幾個中國人來過好幾次,他們態度就是有多少我都要」。

天災加上人為因素,令和大米騷亂短期內恐難平息。

川普打著「縮小逆差」旗幟施壓 文化聖域守得住嗎?

日本人在用餐前會雙手合十,說「我要開動了」,他們認為萬物皆有神,從小被教導一粒米都不能糟蹋。白米作為飲食文化的支柱有3000年歷史,自古備受珍惜,不只政治和經濟,對日本文化和信仰也造成重大影響,如全國各地都有供奉稻神的稻荷神社。歷來貿易談判,稻米產業絕對是日本政府固守的「聖域」,不可侵犯,但近來美國川普政府以縮小逆差為由,打算將更多美國農產品輸進日本。

日本從繩文時代末開始種植稻米,到奈良時代,白米已成人們日常食材。擁有豐沛水量和梅雨,日本最適宜種水稻,歷史上每次朝代更迭,人口隨之增加,開墾出更多農田,白米產量也不斷增加,成為日本經濟支柱。以米飯為主食,加上煮或烤的魚、肉和蔬菜等各式配菜營養均衡的「三菜一湯」,至今仍是和食的基本。

日本列島從北到南不同的氣候和風土,產出超過800種各具特色的高級白米,越光米尤為知名。烹飪時,除了使用鐵鍋、陶鍋和砂鍋,還有各種高性能電鍋,極其講究。在海外,日產白米是壽司、飯糰乃至和食不可少的食材。若改用其他國家所種植的白米,似乎就少了一味。

日本食用米的方式豐富,近年受健康和無麩質等風潮,米粉在海外也常被用於代替可能引發過敏的小麥。不過隨飲食西化,日本人食米量從60年前的1年人均118公斤,剩不到一半的51.1公斤,比台灣多,但比中國、南韓少,更輸給越南、泰國和印度等亞洲國家。

1980年代美國施壓日本開放稻米市場,1993年兩國簽署協定,最後日本允許少量美國米進口,但因價格、口感及文化因素,日本消費者接受度低;後根據1995年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烏拉圭回合談判,設定每年約77萬噸的免關稅進口配額(MA)。現在,美國是日本最大的稻米進口國,去年約進口34.6萬噸的米。不過進口的美國稻米,主要用於飼料或加工品,未直接衝擊日本主食用米市場。現在日本米自給率為100%。

川普第二任政權祭出對等關稅,白宮並稱日本對美國米課徵「700%的關稅」。但日本政府說,超出配額的米,依國際米價波動,現在換算約是400%的稅率,不是700%。

在新一波的談判,日本政府可能會考慮擴大接受美國玉米、黃豆進口。至於稻米,自民黨不敢招惹最大票倉的農民,日本的提案會是在現有的免稅配額內,框出6萬噸給美國米。日本經濟新聞試算,美國要消除高達685億美元(9兆日圓)的逆差,1年要外銷6400萬噸的稻米,等於日本8年份產米量,或者2.3億噸的玉米,這是日本15年含飼料用的消費量。

若川普明確要求日本大幅降低稻米關稅或增加美國米進口配額,可能引發日本農協(JA)等農業團體抗議,因為稻米是日本農業和文化的核心。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