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的限動一生

孔明的限動一生

文/張日郡(中正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為什麼還在講孔明?

閱讀過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讀者想必有同樣的感想,即這部小說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孔明傳」。從第37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出場,到第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退場為止,處處可見其身影穿梭人心、戰場與國家之間。更不論從「軍師孔明」走到「丞相孔明」的過程之中,令人記憶深刻之千古名段不勝枚舉,例如其在草廬之中,已識天下三分;又於赤壁之戰中,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壇上祭風,最後智算華容;劉備顧命之後,七擒七縱、六出祁山、死諸葛嚇活仲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羅貫中為我們創造了一個羽扇綸巾、談笑用兵,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絕角色,令古今中外的讀者著迷不已、熠熠生輝。

近來,「孔明」又再次穿越時空,不僅化身「派對咖」,更為現代人出謀畫策,引起新一波的動畫熱潮。我想反過來思考,古代的孔明如果擁有通訊硬體跟軟體,他會在哪些關鍵時刻,發出什麼樣的「限時動態」呢?畢竟「限時動態」有其時效性、即時性、互動性,一段話有時不只說出當下的心聲,更可以說出一生的選擇與信念。

因此,本文希望能從這個角度,帶領大家重新閱讀孔明的限動一生。

●軍師孔明/我等的是知音 我守的是夢想

賢下士,換得臥龍出山相助,為其擘畫「隆中對策」,此時孔明27歲。我們在三顧茅廬的過程中,看到的是孔明雖年方27歲,卻在「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等吳靜吉所謂的青年四個大夢上,已展現出清晰認知與堅定執著,一出場可謂是「人生勝利組」。所以,這樣的他等的是什麼?為什麼不是統一北方的曹操?孔明在決定出山的那一晚,發出的限動會不會是「我等的從來就不是勢力,而是心意;等的不是兵馬,而是知音」?

更巧的是,孔明剛出山,便遭遇三國最重要的戰役——赤壁之戰。我們看到孔明如何火燒博望坡,奠定初出茅廬第一功。接下來,孤身過江尋求孫劉聯盟,合力抗曹。以一己之力,舌戰群儒、智激周瑜,促成孫權決計破曹操。在舌戰群儒的那天,東吳謀士群起而攻之,從孔明能力談到劉備戰績,再從天下大勢談到尋章摘句,這並不是一場意氣之爭,更是用世與守世之爭、亦是人事與天命之爭。孔明知己知彼、據理力爭,想必那晚仍是意氣風發、精神抖擻,所發出限動或許是「我不是想贏,而是不想讓真理輸」。

這樣一位口才、智慧兼備的孔明,既能破解周瑜借刀殺人之計,又能設計曹操草船借箭之局,接著祭東風、用火攻,殺得曹操百萬雄師大敗而回。更令人感到神奇的是第50回,孔明竟能智算華容道,不僅知人事、還能知天命,使一代奸絕曹操、義絕關羽「絕路相逢」,上演一齣忠義兩難全之戲碼。作為三國之所以為三國的重要戰役「赤壁之戰」,孔明的關鍵地位無人能出其右,也無人可以取代。「赤壁之戰」可謂是軍師孔明的登峰造極之作。

自第51回始,小說圍繞著借荊州、還荊州、失荊州的情節展開,那是「瑜亮情結」的展現與完結,亦是孔明開始知道歷史天命逐漸變化、傾斜的一刻。後來,鳳雛身亡、關羽兵敗、張飛遇害……即便「隆中對策」一度如願開展三分天下之勢,卻終究難抵命運多舛、英雄凋零的殘酷現實。

更別提稱帝的劉備執意東征,為弟復仇,忠義再次兩難,曾經神算無雙的孔明竟也無力勸阻與抵擋。「丞相孔明」遠在川內,看其主公排兵布陣,竟惹得他悲歎道:「漢朝氣數休矣!」這種洩氣話,怎麼可能出自「軍師孔明」之口?天命已在傾斜,但面對這樣的困境、面對主公非報不可的義與仇,或許孔明的選擇還是成全,巧布八陣圖,定下停損點。會不會劉備兵敗的消息傳來的那天夜晚,孔明發的限動會是「即使忠義成了笑柄,我也要讓後世知道你不會『輸』,我願成全。」

劉備白帝城託孤,虛弱的對著孔明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語出《三國演義》)劉備或許真心,但孔明必不是假意。這樣大權在握、正值壯年的孔明,真用時間、行動來證明自己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直到很後來,我們才曉得這樣的孔明、這樣早知道「漢朝氣數休矣」的丞相孔明,其實已是「孤臣無力可回天」。我們或許能在五丈原哀悼孔明時,發出這樣的限動:「孔明不是在守國,而是在守一個人的夢想。」

●丞相孔明/常常熬夜 食少事煩 心繫蒼生 死而不已

91回,公元227年,孔明47歲,上〈出師表〉,他以7年的時光來伐魏,幾乎是以一人之力苦撐蜀漢、勞心勞力,到54歲過世之前,常常熬夜、食少事煩。目的是什麼?就是為了報知遇之恩,為了天下蒼生。孔明明明知道勝算不高,卻要讓所有人相信:這場戰,是為了漢室最後的希望。〈出師表〉不只是寫給後主、寫給百姓,也寫給過世的劉備,也寫給自己。

這7年,勝負來來回回;孔明得了姜維,罵死王朗,但是也失了街亭,痛失馬謖。事實是沒有馬謖,七擒孟獲難以成功,但是若沒有馬謖,也許第一次北伐就成功。若真的沒有了馬謖,又何來「空城計」這般的千古名段,孔明何能以一己之力,成功嚇退一代智將、後來的晉高祖「司馬懿」。福禍相倚,真也!

別忘了,空城計「成功」的本質卻是「失敗」的。羅貫中卻讓大家都忘了孔明的「失敗」,因為羅貫中不是要讓大家記住孔明的失敗,而是要讓大家記住孔明的成功!

第97回,孔明再上表,「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孔明自言「才弱敵強」,但不主動出擊,就是坐以待斃。孔明知道,天時、地利、人和都漸漸不在蜀漢這邊了,「時間」在倒數。五虎凋亡後,更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孔明一旦不在,蜀漢必然坐以待亡。因此,只能再次北伐、不斷北伐,就像是希臘神話裡的「薛西佛斯」一樣,把巨石推上山頂,等到了山頂之後,又滾回山下,又再推回山頂,又再滾回山下,周而復始,徒勞無功。

不過,孔明與司馬懿一來一往、反覆周旋之間,讓「天選之人」司馬懿竟多次仰天長嘆:「吾不如孔明也!」並讚歎孔明:「此天下奇才也!」對,孔明最後北伐失敗,他竟敢想以「人力」來對抗「天意」,真是不自量力?但司馬懿所謂的天選之人,那不過是歷史的後見之明。想要達到夢想,就得盡其所能,不是嗎?孔明就是盡其所能,無愧於心。

上方谷燒不死司馬家族,五丈原穰不了自己壽命,孔明都認了,不把過錯怪給任何人,更沒時間懷憂喪志,「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還得打起萬分的精神,挺起病軀,收拾殘局。

第104回,公元234年,孔明54歲。我們這些局外人回首孔明這7年,勝負來來回回,他在意的還是輸贏嗎?不,從他明明虛弱,卻能縝密安排接班之路;即使時間不站他那邊,也要保蜀漢臣民平安撤退;我們就能知道,他在意的是,誰能扛起蜀漢這面大旗,誰能承繼劉備的夢想?

歷史常以成敗論英雄,我總在想,如果這個時刻,可以發一篇限動的話,那要寫什麼呢?有電影台詞云:「如果沒有夢想,跟條鹹魚有何差別?」也許,這裡卻該是:「即使一生看似徒勞,也要把夢想走遠走長……」吾人云:「有夢想,才算成功。」

最後,最令我感動的是什麼?第116回寫道,曹魏的大將鍾會領軍逼近,劍指成都,蜀漢已危在旦夕。然而,鍾會入川之前,於定軍山卻遭遇狂風大作,時有陰兵隨風殺來,愁雲布合,霧鎖山頭,使得鍾會束手無策。直到鍾會前往孔明之墓祭拜,一祭畢,「狂風頓息,愁雲四散,天色晴朗」。夜裡,鍾會夢見一人「綸巾羽扇,身衣鶴氅,素履皂,面如冠玉,脣若塗硃,眉清目朗,身長八尺,飄飄然有神仙之概」,正是孔明顯靈,其盼鍾會入川能保國安民,切勿妄殺生靈。正是這段令人無比感動:孔明,連死後都在為他的國家、人民設想。這怎麼會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明明就是「心繫蒼生,死而不已。」

孔明,活著時,告訴我們,有夢想才能走得長遠;死後,則告訴我們,有信念才能讓人不朽。

●限動語錄製作所/關鍵時刻 軍師想什麼

本文所設想的孔明限動,其實運用了三種基礎的句型:

句型① 明明(理所當然的事實),我卻(出人意料的觀點)

例句① 明明是場危機,我卻看見機會。

句型② 不是(負面或消極、私慾),而是(正面或積極、信念)

例句② 我不是想贏,而是不想讓真理輸。

句型③ 即使(困難或失敗),也要(行動或信念)

例句③ 即使一生看似徒勞,也要把夢想走遠走長……

場景:赤壁大戰在即,東吳的大都督周瑜尚缺十萬支箭,便將此幾近不可能的任務交派給孔明,試圖借刀殺人,趁機為東吳除去這潛在的威脅。然而,孔明面對這番無理刁難絲毫無懼、談笑風生,早已算準江上大霧,從容調度草船借箭,不僅反將一軍,更巧妙醜化曹操,並再度智激周瑜,一舉奠定赤壁勝局之前奏。

作業:在這樣借箭如借風、隨手即成局的片刻,孔明會發怎樣的限動?請你選用上述其中一種句型,寫下屬於他的那一行字。

提示:也許是一句智慧;也許是一段信念。當然,也可以加上1~2個hashtag(如#冷靜收箭中 #周郎怎麼又生氣了)。

●限時挑戰

看任務:如果孔明要在「赤壁之戰」前夕發張限動,你會怎麼設計對白跟圖片呢?

多利用:可用AI工具製圖,發揮創意設計圖+文!

來報名:上傳到指定表單,就有機會被《好讀》選中!

獎什麼:小編姊姊親選最優秀5張限動,可獲精美小禮物

截止日:即日起~8/22

誰得獎:預計9月公布

#赤壁限動挑戰 #孔明也會發限動 #現代軍師換你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