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涵輯
新聞故事:距今3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曾划獨木舟,在沒有指南針與地圖的情況下,跨越全世界流速最快的洋流之一「黑潮」,前往彼岸島嶼。為驗證「獨木舟假說」,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與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日本科博館)2017年到2019年合作「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計畫,2019年成功從台東長濱划到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而這項台日合作的研究成果6月25日刊登於《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期刊。
考古學證據顯示,現代智人在約5萬年前開始在西太平洋擴張與遷徙,而日本西南部的琉球群島在3.5萬年至3萬年前出現人類遺址,但該群島周圍海域不利航行,這些人難道是從台灣划船過去?
為驗證這項假說的可行性,當年的計畫負責人、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Yousuke Kaifu)、台灣史前館前任副館長林志興及其團隊分析當年的洋流與海況,另由台灣研究員張育綾博士以超級電腦模擬,推論在3萬年前或現在,都有可能划獨木舟跨越流速強勁的黑潮,從台灣遠渡與那國島。
2017年起,團隊以舊石器時代僅存的石斧等工具,先後製作草船,並照阿美族竹筏知識製作「竹船」,最後以原木打造無需風帆的7.5公尺獨木舟。
2019年7月7日,五人獨木舟划船隊在其他團隊成員戒護確保安全,但不介入航行的前提之下,從台東長濱出發,僅根據日月星辰、風向與海浪,在汪洋中辨識前往與那國島的方向。在這項艱難任務中,除了尋找航道和船員的體力與精神耗損,還要檢驗獨木舟能否橫渡110公里寬的海峽,且該海峽有著北太平洋流速數一數二的黑潮。歷經45小時,獨木舟團隊平安登陸與那國島,眾人歡呼相互擁抱、喜極而泣。
這項實驗不僅驗證古人跨海遷徙的「沖繩路線」可行性,並為理解舊石器時代晚期東亞的海上擴張提供寶貴見解。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