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電子煙多過紙煙

青少年吸電子煙多過紙煙

文/記者廖靜清

同儕及網路行銷推波助瀾 吸食比率已超過紙菸

國健署「111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大專校院學生紙菸吸菸率為5.29%,電子煙使用率則為5.24%,加上中學生比率,預估目前年輕學子吸食電子煙比率已超過紙菸。專家表示,除了同儕影響,網路行銷及演算法刺激,讓不少年輕人掉入菸品陷阱。

國健署調查發現,國中學生電子煙使用率由107年1.9%(男生2.8%、女生1.0%),上升至112年3.2%(男生3.7%、女生2.5%)。

在高中職學生部分,107年電子煙吸食率為3.4%(男生4.7%、女生1.8%)竄升至112年6.3%(男生7.2%、女生4.9%),推估全台共有5萬4千多名青少年正在吸食電子煙,短短5年吸食人口快速倍增。

據WHO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約有3700萬名的13至15歲孩童使用菸草產品,許多國家青少年電子煙吸食率高於成年人,主要原因在於社群網路媒體的推波助瀾,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行銷成功,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的瀏覽量已超過34億次。

「新興菸品在網路行銷手段非常猖獗。」董氏基金會菸害防治組主任林清麗表示,菸害防制法新制上路逾兩年,國健署宣稱嚴格稽查,但眾多年輕族群加入電子煙相關LINE族群,購買各種煙彈,此外,在各大搜尋網路鍵入關鍵字,仍可輕易找到購買方式。

林清麗指出,電子煙吸食器外型炫酷,另添加了香味,網路宣導則著重於電子煙有助於「減害」與「戒菸」,讓青少年產生好奇並嘗試,這完全背離了總統賴清德提出「健康台灣」青少年身心健康等政策。

林清麗說,以往青少年吸食紙菸,多半受周邊同學、朋友影響,而這幾年網路、智慧型手機等普及,讓青少年暴露於網路新興菸品的行銷,以及「演算法」的再三刺激,只要一打開手機、電腦,就可能收到電子煙網路行銷訊息。

國教行動聯盟王瀚陽表示,紙菸吸菸率逐漸下降,但電子煙吸食率卻是向上,成為青少年接觸毒品的敲門磚。呼籲政府全面封鎖電子煙相關資訊與販賣網站,建立「新興菸品查緝平台」,避免孩子在網路世界隨時觸及相關廣告。

使用電子煙最高罰1萬元,為何仍有眾多年輕族群吸食?林清麗表示,民眾若要檢舉二手菸、電子煙,除了需提供自身基本資料,還需檢附「被檢舉人」違法事證,費時費工,且無檢舉獎金,吃力不討好,況且稽查人員在接獲通報後趕到現場,往往已找不到吸食者。

WHO報告:提高菸價可降低吸菸率 對青少年效益更明顯

成年人吸菸率逐年降低,97年21.9%,113年降至12.8%,降幅達41.6%。吸菸人口下降,卻讓菸捐、菸稅明顯萎縮。國健署日前召開多次專家會議,部分專家建議調漲菸捐,署長吳昭軍說,尚未做出最後決議。

自91年起,購買紙菸,每包收取5元菸捐,95年調整到10元,98年調整到20元,迄今16年未調漲。國健署引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報告,菸價提高10%,短期內可以降低2.5%至5%吸菸率,對於青少年吸菸率降低更是明顯,約為成人的兩倍以上。

民國98年衛福部調整「菸品健康福利捐」(菸捐)至每包20元,至今16年未調漲;而菸稅雖在106年調高每包20元,也多年未變動。我國目前菸稅與菸捐占菸價的比率為54%,低於WHO所建議的75%,林清麗認為,仍有調漲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菸捐與長照、社福等措施息息相關,財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113年菸類稅收為420億元,較112年減少17億元,其中264億元(占百分62.9%)撥入長照基金,較112年減11億元。如以產地區分,國產菸類稅收337億元(占80.1%),年減18億元。進口菸類稅收83億元(占19.9%),微增0.5億元。

菸捐金額縮水,連帶影響長照、社福等措施,董氏基金會菸害防治組主任林清麗表示,提高菸價可有效降低吸菸人口,但吸菸人口下降,卻也讓長照經費隨之減少,「這根本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政策」,政府應規畫一套能讓長照永續的穩定財源。

林清麗建議,參考香港、新加坡等經驗,定期調整菸稅捐,達到「以價制量」,加強菸害防制,落實控菸政策,有助降低青少年吸菸率。至於長照財源,應以其他方式補足缺口,因為吸菸不僅無法救長照,還將耗費健保資源。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8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