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輪協商 生產設限是焦點
文/陳韻涵輯
新聞故事:聯合國環境大會規畫在今年底前,制定出一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 Treaty),管理塑膠從生產、消費、廢棄到回收的生命周期。
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塑膠汙染問題,聯合國環境大會2022年召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兩年來歷經4輪談判。最後一輪協商11月25日到12月1日在南韓釜山登場,來自177國的談判代表和600多個團體的觀察員,共計至少3800人會商減少塑膠製品、尋找塑膠替代品、制定塑膠產品設計目標、規畫塑膠轉型循環經濟,並有效管理既有汙染物等重點議題。
此次討論的最大爭議在於,塑膠生產是否要設置上限。數十年來,塑膠產量激增,回收緩不濟急。截至2015年,僅9%塑膠廢棄物被妥善回收。
東道主南韓的環境部長金完燮在致詞時說:「我們必須在塑膠毀滅我們之前,消除塑膠汙染。」金完燮強調,此次談判將決定塑膠政策未來10年的發展軌跡。
「歐洲新聞」報導,1950年以來,全球塑膠產量增加200多倍,每年上看4.6億噸。
聯合國環境署指出,塑膠汙染問題日益嚴重,且是全球化的問題,衝擊環境、社會、經濟和健康層面的永續發展。
光是今年,全球人消耗逾5億噸塑膠,而其中絕大部分廢棄舊塑料很快就會變成4億噸的廢棄物。若不採取緊急行動和必要干預,全球塑膠生產與使用量將在2040年增至7.36億噸,比2020年增加70%,而全球塑膠廢棄物可能增加3倍,時至2060年累積約12億噸。
此外,歐盟、瑞士、斐濟等40個經濟體簽署「釜山橋樑」(Bridge to Busan)宣言,倡導「永續生產」。然而,全球塑膠產量達17%的美國並未簽署前述宣言,僅口頭表示同意減產。
多數國家支持從塑膠生產的源頭減塑,歐盟、英國、挪威、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建議規範塑膠製品的生命周期發展。大洋洲島國贊同塑膠的生命周期管理,強調塑膠汙染對四面環海的小國環境衝擊尤其強烈。
99%的塑膠由化石燃料製成,印度、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等產油國則表示,限制塑膠生產將衝擊該國經濟利益,主張全球塑膠公約需採取共識決,涵蓋所有國家的意見。
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於上月25日在南韓釜山舉行,該公約有望成為全球首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專家表示,在沒採取任何措施面對塑膠汙染的情況下,2050年全球每年因為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將會達到1.21億噸。 除了關注場內決議,不少個人或團體也把握機會表達主張。
文/記者邱怡瑄
韓國篇/球迷、媽祖、小學生 一起抗議塑膠汙染
塑膠汙染無所不在,上月23日舉辦的「1123釜山塑膠大遊行」中,可看見遊行者的多元樣貌:有小學生心繫海洋生物誤食塑膠垃圾,也有資深環團人士為了下一代積極倡議,還有棒球迷呼籲球場減少一次性塑膠用品。遊行現場還有一尊3.5公尺高的媽祖充氣偶,是環團遠渡重洋把充氣偶從台灣帶到釜山,搭配「石化擴建、神明嘸愛」中文標語,相當吸睛。
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11月曾抬著一尊媽祖充氣偶,在高雄林園工業區進行「微型遶境」,強調在全球討論塑膠減產、石化產能過剩當下,台灣應檢視石化產業擴張的必要性。「今天來到釜山的媽祖像是同一尊。」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表示,出發前有先到媽祖廟上香擲筊,得到同意後才帶著媽祖充氣偶出國參加遊行。
張凱婷指出,塑膠汙染遍及全球,難以被單一企業或國家解決,需要有力的《全球塑膠條約》做出規範。此次在遊行中增加台灣元素,「彰顯台灣也會站在前線,呼籲各國代表一起做出改變。」張凱婷說。
遊行現場另一項吸睛的裝置藝術,是由多種塑膠廢棄物和積木拼貼而成的海洋生物群像。顏色亮麗的鯨魚和海豹暗喻海洋已被塑膠微粒占據,且鮮豔的紅、藍、綠色塑膠比起黑白銀等顏色,更容易裂解成塑膠微粒。
遊行者中,11歲的金書聿是韓國環團「濟州島零塑膠」的成員,3年前跟媽媽一起參加淨灘活動,開始關注海洋廢棄物問題。金書聿帶了自己的畫作到遊行現場,是一隻肚子塞滿塑膠垃圾的海龜。「海龜在流淚,說拜託,不要再丟垃圾了。」
「我已經關注塑膠汙染很多年,想到孫子的未來,就更想認真投入。」63歲、「忠清南道環境聯合運動」成員黃成烈說,他關心微塑膠議題,因為人體可能攝入這些汙染,很多公司表示會投入塑膠循環利用,但他對此存疑,認為唯有塑膠減產才能從根本解決。
韓國棒球風氣興盛,有球迷出來呼籲關注球場的塑膠廢棄問題。團體「kbofans4planet」多名成員身穿球衣、帶著手牌參加塑膠遊行,主張棒球場應積極使用可重複使用的容器、減少塑膠汙染,好讓棒球文化永續發展,否則氣候變遷下的熱浪也會為球員和球迷帶來負面影響。
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於上月25日在南韓釜山舉行,該公約有望成為全球首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專家表示,在沒採取任何措施面對塑膠汙染的情況下,2050年全球每年因為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將會達到1.21億噸。 除了關注場內決議,不少個人或團體也把握機會表達主張。
文/記者徐柏棻
塑膠玩具、貓便便、黃金蜆殼,上面哪一種東西不能回收?北市西園國小六年二班小朋友紛紛搶答,有人說是貓便便,有人答黃金蜆殼,正確答案卻是塑膠玩具,答案公布後讓小朋友一頭霧水。
這是聯合報系攜手中國信託、願景工程基金會及大豐環保公司,在校園舉辦的「塑學奇兵」塑膠永續循環教育活動,透過聯合報系設計的教具,讓中小學生認識編號1到7號塑膠特性,落實塑膠回收,達到減塑目的。在上面的搶答中,貓便可以製成肥料,蜆殼可以製成清潔劑,只有塑膠玩具因可能同時含有編號1至7號的塑膠零件,透過人工拆解太不符經濟效益,因此無法回收。
上月26日在新北市竹林中學,400多名國七生參加「好讀擂台賽」,活動把塑膠分類和全球塑膠公約等時事融入問答,透過搶答競賽,讓學生從《好讀》周報上找答案。由於是班際競賽,現場歡呼聲四起,聲震屋瓦。
「因為讀報,讓我知道塑膠對環境的危害」,竹林中學國七愛班的吳宗毅說,阿公長期訂《聯合報》,所以從讀小學起,吳宗毅也會跟著阿公拿著報紙看每天有哪些國內外重要大事,他現在最愛看的是國際新聞。
竹林中學國七孝班的蕭子瑀和國七忠班的張芷瑄也說,參加完好讀擂台賽,讓她們學會了讀報的祕訣。記者對她們來一場隨堂測驗,考她們什麼是「60X40全球減塑」目標?她們很快答出就是「2040年前減塑60%」。
竹林中學教務主任李海菁說,她經常利用早自習的晨讀時間,帶著學生一起看好讀。她指出閱讀對學生的思維邏輯是很重要的訓練。帶領學生參加好讀擂台賽後,她認為「《好讀》周報不僅是文字,也可以透過活動呈現」。
「我要對回收人員說一聲謝謝!你們好辛苦。以後我會做好塑膠分類,不再造成你們麻煩。」西園國小六年二班謝家茜參加活動後這樣感嘆。同班的歐孟弦和林暋昊也說回家第一件事,要爸爸媽媽在他們的「塑膠公約」上簽名,從此上市場不再拿回一堆塑膠袋。
「活動很生動、活潑,還有分組討論,更能達到學習效果」,六年二班導師吳婉甄當天跟著班上小朋友,一同感受「塑學奇兵」的熱力。
西園國小設備組長張嘉玲表示,雖然自然課也教減塑,但在塑學奇兵活動中,透過牌卡遊戲讓小朋友在競爭中學習,緊湊的教學讓小朋友非常專注,幾乎不用特別維持秩序。「這種一關扣一關的遊戲化教學,利用小朋友的榮譽感,讓小朋友既能玩又能學習,是很好的系統化教學設計」。
●企業響應/中國信託傘傘發亮 從生活中減塑減碳
面對《全球塑膠公約》提出2040年減少塑膠產量60%的「60X40全球減塑」目標,中國信託期待透過「傘傘發亮」專案倡議從日常生活中力行減塑、減碳,凝聚企業、同仁及客戶的永續共識,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同時讓循環經濟的觀念在校園中發酵,擴大專案影響力,逐步實現環境永續發展。
●教具下載
聯合報系推動「塑學奇兵」塑膠永續循環教育計畫,期許循環經濟觀念深植校園,12月13日前開放「塑學奇兵 資源BINGO大作戰」教具免費申請,另有好讀議題課主題文章、學習單與上課PPT等教學資源包,詳見網址:https://bit.ly/4991tfE
●好讀教師研習
本報舉辦「全球塑膠公約」環境議題融入讀報線上研習,邀請聯合報系永續工作室記者分享採訪側記,另有資深講師示範「塑學奇兵」好讀議題課。
日期:12月12日(四)下午1:30至4:30
網址:meet.google.com/dcs-iysf-ixm
報名:當日上線當天簽到,歡迎全台教師踴躍參加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9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