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奶分級擺

鮮奶分級擺

文╱記者郭琇真

相較蛋雞和豬隻,台灣目前還沒有一套官方認可的牛隻友善生產規範,在國際趨勢和動保團體倡議下,農委會預計明年推出,草案目前規畫中。

面對政府的決定,產業團體表態樂觀其成,中華民國酪農協會祕書長吳進隆說,因為乳牛的生產和動物福利息息相關,對酪農來說,牛隻是重要的財產,酪農當然贊成提升環境;只是,制定的標準需考量台灣環境的客觀條件,不能一味複製歐洲規範。

漸近式推動 產業有調適期

吳進隆舉例,台灣乳牛每隻活動空間平均約5至7平方公尺,相較歐洲設有放牧區,台灣土地原本就難取得,草案標準應考慮現況,以現行酪農業7成5能達標為基礎,協會願意輔導其他的四分之一乳牛場,「甚至會鼓勵離牧」。他說,漸進式推動才能讓整個產業有調適期。

神農獎酪農顏志輝表示,過去酪農只專注生產,交牛奶給收購的乳品廠,在消費者心中,酪農和鮮奶商品之間是沒有連結的,市面上單一牧場乳源的產品也較少,多半是收購來的牛奶混合上市。

走日本模式 小農良性競爭

顏志輝對自己的乳品有信心,已經營自有品牌廿年。他說,近年食安事件的影響之下,消費者會注意乳品的品牌、甚至是來自哪家牧場;台灣正走向日本乳業的趨勢,各式小農品牌林立,彼此良性競爭,這是好的現象。

顏志輝說,現在出來發展品牌的酪農得十八般武藝都精通:從原料、加工、運輸,到鮮乳上架,樣樣都要學,「是用生命在維護鮮奶品質」;未來政府若提出乳牛的動物福利規範,會提升飼養環境及技術,市場會更競爭,對消費者、酪農業都是好事。

但是,酪農改變,通路及消費者也都要相應改變才能翻轉產業鏈。顏志輝表示,通路賣場應該讓鮮奶產品分級擺放,透過櫃位,區分哪些是符合友善規範的優質乳品。讓消費者能簡易地分辨與支持,是重要關鍵。

採分級收購 更有誘因前進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認為,台灣牛奶收購分五級,收購生乳的乳品廠是依照政府制定的「體細胞」和「生菌數」標準,進行評價,標準太單一;未來應思考納入動物福利指標,如牛隻乳房炎、跛足發生率,建立「分級收購」制度,如此酪農會更有誘因前進,創造產業善的循環。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