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從事想做的工作而跟父母吵架?在這一點上,我可是你們的大學姐。1820年5月12日,我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當時,女孩子能夠學習歷史、數學、文學與哲學,並不常見。跟姊姊相比,我似乎很有讀書的天分,而且數學表現非常優異,尤其善於蒐集與分析資料。這深深影響了我往後的職業生涯。
爸媽原本希望我成為有教養的英國淑女,嫁個好人家,過著上流生活;但我覺得這種人生令我窒息,甚至一度想尋短。有一天,我聽見上帝呼喚我代祂行善。於是我鼓起勇氣,向爸媽坦白我想成為護理師——不意外地,被他們狠狠拒絕。當時「護理」不被視為一種專業,大多是貧苦婦女才會去做。我不顧眾人眼光,先是出國求學,又在各地醫院服務。33歲那年,我回到倫敦,當上醫院的護理長。我爸這才願意放手,並給我一筆錢,讓我出去闖蕩。
克里米亞戰爭開打後,英國也派兵支援。但在戰場上,士兵們的醫療環境卻非常糟糕,受傷之後只能等死;消息傳回英國,馬上引發政治風暴。那時的作戰部長賀伯特是我的好友,我很快就答應前往支援。在醫院裡,我發現傷兵躺在通風不良的走廊上,到處都非常擁擠,而且老鼠與蚊蟲橫行。我指揮護理師整頓環境,也在外籌措醫療資源,只有晚上才提著夜燈巡視傷兵。有位記者報導,士兵們都叫我「提燈女士」,讓我一時聲名大噪。
有人認為我當年仍然欠缺衛生知識,甚至我後來還臥病在床,難以工作;提燈女士的名氣,只是媒體過度渲染。他們說的也是事實,我無意反駁。真相究竟如何,就交給你們評斷。但這次的遠行,確實使我決定深入調查,分析軍隊裡的醫療處境。
(未完待續)
本篇文章由聯合新聞網/賴以威(數感實驗室)與余孟珂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