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快易通「認識蚯蚓」
蚯蚓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圖為框式養殖法。圖/坵隱農場

自然快易通「認識蚯蚓」

文/王廷宏

●看特徵/環節有剛毛 幫助移動 以腐食為食 雌雄同體

蚯蚓是一種無脊椎動物,屬於環節動物門(Annelida),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土壤的生物學和化學特性有著深遠的影響。

以下就來談談蚯蚓的外觀特徵、生態習性和生殖方式。

外觀特徵

蚯蚓通常呈圓柱形或扁平狀,身體由一系列的環節組成,每個環節上都有一對剛毛,這些剛毛在蠕動時幫助蚯蚓移動。蚯蚓的身體表面覆蓋著黏液,使其能夠在土壤中蠕動。一般而言,成年蚯蚓的身長可達數公分至數十公分不等,而幼蚯蚓通常較小。

生態習性

蚯蚓主要生活在土壤中,通常深度約為土壤表層的30至90公分處,但有些品種也可以深入到地下數米深的地下水層。蚯蚓是腐食性生物,它們以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為食,如腐植質、落葉、動物糞便、細小腐爛的植物殘骸等。它們透過吞食土壤和有機物質,吸收其中的營養成分,最終排泄出糞便,成為一種高有機質的肥料。蚯蚓的活動可以促進土壤的通風和鬆散化,有助於改善土壤的通氣性、保水性和肥力。

生殖方式

蚯蚓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生物,即每隻蚯蚓同時具有雌雄兩性生殖器官。它們通常在春季或夏季進行交配(彼此交換精子),交配完成後,雙方各自產卵繭。蚯蚓的卵繭在土壤中孵化,幼蚯蚓經過幾個發育階段後成為成年蚯蚓。

蚯蚓是土壤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生物,尤其在土壤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它們透過吞食有機物質、改善土壤結構等方式,促進土壤的健康和肥力,有助維持生態平衡和提高土壤生產力。

●看作用/分解有機質 活化土壤 不汙染水質 可當飼料

影響土壤植物

在土壤的生態系統中,蚯蚓不僅促進有機質的分解(如落葉和花朵),還將這些分解後的養分重新融入土壤中。蚯蚓透過持續的食用和排泄過程,將有機質分解成微小的片段,釋放出其中的營養素,使得植物、真菌和細菌的吸收更為便利。據估計,蚯蚓每年在全球土壤中翻動了約3.5×1010(350億)噸的陸地落葉層。

此外,蚯蚓在地下鑽動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土壤的通氣,使其變得更加蓬鬆輕盈。它們不斷挖掘地道,形成氣穴,有助於土壤的排水。如果土壤缺乏這種多孔質地,很容易變得硬化,導致積水。持續的土壤翻耕有助於將土壤深處的養分重新帶回表層,方便植物吸收。實驗顯示,相較於沒有蚯蚓的土壤,含有蚯蚓的土壤平均可以使植物的生長增加20%。

蚯蚓甚至可以幫助植物抵禦其他害蟲的攻擊,大大提高植物從土壤中吸收的養分價值,從而增強其對害蟲和草食性動物的抵抗能力。當植物受到頻繁攻擊時,它們會改變葉片中的化學成分以自我防禦。而蚯蚓的活動改善了植物的營養狀態,使其能夠產生更多的防禦物質。

因此,養殖蚯蚓主要目的之一是生產高品質的有機堆肥。透過蚯蚓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堆肥,不僅能夠減少廢棄物的堆積,還能夠生產出有機、營養豐富的堆肥,用於農作物、園藝等領域,有助於改善土壤質量,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當成動物飼料

蚯蚓本身對於許多動物來說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新鮮蚯蚓有15~17%的粗蛋白;由於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易於消化吸收,能夠提高動物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態。因此可以用作家禽、魚類、兩爬類及蝦蟹等動物的飼料,更有不汙染水質的特點。

研究生態系統

蚯蚓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關注,進行生態和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研究。通過研究蚯蚓的生物學特性、行為等方面,可以了解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並且可以將其應用於生物學教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和研究能力。近年來蚯蚓對永續發展的貢獻更被拿來討論;尤其是土壤改良有助於實現減少饑餓、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以及生態系統的保護與復原。

●要注意/堆肥蚯蚓怎選擇 吃快長快排泄快

其實有很多人對蚯蚓有誤解,以為坊間購買的蚯蚓適合直接丟入花盆來鬆土;亦或是直接把它丟在土壤中就可以開始製作蚯蚓堆肥。其實,選擇堆肥蚯蚓有一些原則,如吃得快、長得快、繁殖快、排泄快。在台灣適合製作堆肥生產的蚯蚓有兩種,一是「安卓愛勝蚓」,俗稱「歐洲紅蚯蚓(Eisenia Andrei)」體型偏小,體長5到10公分,身體鮮紅或深紅色,無繞射反光,尾部經常明顯轉為黃色,活動緩慢,絕大多數台灣蚯蚓養殖場都有其蹤影。它是1980年前後為了養殖目的而引入的外來種,原產於歐洲;若在台灣野放則不易存活,無法與本地蚯蚓競爭,所以一般家庭、學校、社區等適合養殖這種蚯蚓來處理生鮮廢棄物或是落葉。

另一種蚯蚓「掘穴環爪蚓」,俗稱「印度藍蚯蚓(Perionyx excavatus)」,體型中等細瘦,體長約5到18公分,背面體色均勻,粉紅、深紅、紅紫或藍紫色,具有強烈藍紫色繞射反光,爬行速度極快,夜間會出土亂爬。1930年代即有紀錄在台現蹤。它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蚯蚓品種,對溫度和濕度的適應性較高,因此在溫暖的氣候下也能夠有效地進行堆肥生產。同樣能夠快速消化有機物質,並且能夠適應不同種類的堆肥原料,但因為夜間容易亂爬,比較不適合家庭養殖。

以上提及的蚯蚓品種能夠有效的利用有機廢棄物,轉化為富含養分的堆肥。假如把歐洲紅蚯蚓養在家裡,不吵也不會夜間亂爬,當你吃完水果後剩下的果皮或是剩餘果肉、使用過的衛生紙、看過的報紙、烹煮前切下的生鮮廢棄物通通都可以餵養它,不但可以減少堆肥廚餘的產生,還可以自產蚯蚓糞,拿來種花種菜改善土壤質量,促進植物生長,為地球盡一份小小心力喔!

●實作DIY/蚯蚓生態盒 近距離研究

材料:觀察盒三個、培養土、蚯蚓基材、蚯蚓、小麥種子

組裝觀察盒

上層種植區、中層蚯蚓區、下層集水區。上層、中層觀察盒底部需要打洞,下層底部無需打洞。建議放在有散射光的地方。

各區功用

  1. 上層:倒入培養土,鋪上小麥種子,也可種植其他室內觀賞植物或豌豆芽。
  2. 中層:養殖蚯蚓,將蚯蚓基材和蚯蚓一同倒入。平時可觀察蚯蚓生長狀況,餵養的食物約一個指甲大小,吃完再餵。
  3. 下層:用來承接中層滴下的營養液,可澆灌上層植物提供養分。

循環方式

為小麥澆水時,緩緩加入第一層將小麥草種子全部淋濕一遍,直到水從第一層流往第二層。當加入的水緩緩流往第三層時,立即停止。未來第一層小麥種子需要澆水時,可將第三層盛接的營養水優先拿來澆灌第一層。至此蚯蚓生態盒系統開始自我循環。

●作者王廷宏人稱蚯蚓先生,現為坵隱農場負責人。坵隱農場坐落新北市金山區,場內有蚯蚓教室、蛋雞教室、香草植物教室。王廷宏曾任知名酒廠副廠長,有感和女兒相處時間太短,且在處理釀酒麥芽渣有接觸,因而辭職改養蚯蚓。

由於蚯蚓糞富含微生物,可以除臭,於是他嘗試在養雞場裡鋪上蚯蚓糞,意外發現蚯蚓跟雞是絕妙拍檔,蚯蚓糞可讓養雞場少了難聞氣味,還能生產品質更好的雞蛋,形成良性循環。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