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快易通「金屬活性」
圖坦卡門的黃金面具與越王勾踐劍。圖/維基百科

自然快易通「金屬活性」

文/林志鴻

●活性 失去電子難易 愈大 金屬愈易生鏽

國中理化介紹氧化還原,課程中介紹金屬活性的大小順序:

鉀、鈉、鋇、鈣、鎂、鋁、碳、鋅、鉻、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這樣的順序很難背誦先後關係,不妨利用口訣來幫助同學記憶:

家那邊,該美女,嘆心若鐵,

惜千金,總共一百斤

鉀鈉鋇,鈣鎂鋁,碳鋅鉻鐵,

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故事可以自己編,主要利用諧音和聯想來記憶:在故鄉那邊,有個很漂亮的女生,但她鐵石心腸,不易追求,美女愛錢,所以可以用錢來打動她,準備一百斤的黃金來追求她。

順便可以背一下元素符號:

K、Na、Ba、Ca、Mg、Al、C、Zn、Cr、Fe、Sn、Pb、H、Cu、Hg、Ag、Pt、Au

這是讓孩子們學習背誦元素符號很好的起點。上列的金屬活性大小,其間埋了兩個非金屬:碳和氫。剛好可以把整排金屬分成三段,活性比碳大的金屬、活性介於碳和氫之間的金屬和活性比氫小的金屬,如圖。

金屬活性大小的意義是:金屬元素失去電子能力的難易程度。容易失去電子,就容易和氧結合,因為氧喜歡搶人家的電子,金屬和氧結合就是生鏽。活性愈大的金屬愈容易生鏽,活性愈小的金屬愈不容易生鏽。

活性最小的金屬是黃金,在自然界幾乎以元素狀態存在,在自然界取得的黃金可以直接進入交易市場,不需要再經過加工的手續。難怪距今3340年前的圖坦卡門黃金面具,至今依然栩栩如生、閃亮動人。

●文明演變 與冶煉術有關 火法鍊銅 冶金史大突破

銅、汞、銀、鉑、金,這些活性小的金屬元素是人類歷史中最早接觸的金屬,因為它們可以從大自然中以元素狀態取得。另外,由考古學家的研究可以知道,人類的文明始於石器時代(又可分為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接下來就進入青銅器時代,然後再進入鐵器時代,這種演變和金屬活性大小及冶煉技術有關。

先談銅的冶煉,人類最早的煉銅方法是火法煉銅。火法煉銅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將銅礦石中的銅氧化物還原成單質銅。

火法煉銅的具體步驟如下:

①採礦:從地下採掘銅礦石。

②破碎:將銅礦石破碎成小塊。

③焙燒:將銅礦石在高溫下加熱,使其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逸出,得到氧化銅。

④還原:將氧化銅與碳或其他還原劑在高溫下反應,得到純銅。

火法煉銅的發明是人類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根據考古發現,人類最早的火法煉銅技術出現於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西亞地區。在中國,火法煉銅技術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黃河流域。

直到現在,博物館裡還留著大量的青銅器,雖然布滿銅綠,失去原先金黃光彩,但還是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代工匠精巧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例如:越王勾踐劍,算是當時最高科技產品的代表。

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砷諸元素,但各部位元素的含量不同。劍脊含銅量較多,韌性好,不易折斷;刃部含錫高,硬度大,非常鋒利;脊部與刃部成分不同,是採用複合金屬工藝的結果,即先澆鑄含銅量高的劍脊,再澆鑄含錫量高的劍刃,這是因為劍脊的熔點高,可以承受第二次澆鑄的高溫而不致熔化。這種複合金屬工藝,能使劍器既堅韌又鋒利。

●鐵器工具 更鋒利更耐用 統一天下 始皇取得優勢

這樣的工藝傑作不可能大量製造,只能供給貴族用來顯赫身份。說到戰爭要使用的兵器,必須大量製造,滿足供給軍隊使用的條件,講究效率及耐用程度,青銅製的兵器就比不上鐵製的兵器。這是經過實戰經驗得到的結果,秦始皇能統一天下,靠的就是鐵製的兵器。

在秦朝之前,中國的兵器和工具主要由青銅製成。青銅的硬度和韌度雖然比石頭高,但仍然不夠堅固耐用。在戰爭中,青銅兵器易折斷,在生產中,青銅工具也易磨損。

鐵的硬度和韌度比青銅高得多,因此鐵器比青銅器更堅固耐用。秦朝大力發展鐵器生產,使秦軍裝備了更先進的鐵製兵器,如鐵劍、鐵戈、鐵矛等。在戰爭中,秦軍憑藉著鐵製兵器的優勢,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此外,鐵器的使用也促進了秦國生產力的發展。鐵製工具比青銅工具更鋒利、更耐用,使秦國的農民能夠開墾更多的土地,生產更多的糧食。這為秦國的軍事擴張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鐵器的使用,使秦國在軍事和生產上都取得了優勢,為秦國的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當然,秦始王能夠統一天下,除了使用鐵器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因素,如秦國的政治制度、軍事力量、經濟實力等。但使用鐵器無疑是秦國統一天下的一個重要因素。

●鹼金族元素 活性很大 礦物油儲存 避免氧化

金屬活性大小順序裡,鉀和鈉是名列第一、二名的金屬,活性很大,在空氣中非常容易氧化,如果放入水中,甚至會把水裡的氧搶過來,將氫踢到一邊去!只有鹼金族的金屬元素(鋰鈉鉀銣銫鍅),才具有這種特殊能力。

2K+2H2O→2KOH+H2;2Na+2H2O→2NaOH+H2

我們可以把鹼金族的金屬當作肌肉發達的猛男,到處殺人放火、為非作歹。要把這種猛男綁起來,要有正確的繩子,這條繩子就是礦物油。在實驗室裡的鉀和鈉是存放在裝有礦物油的深色瓶子裡,避免接觸到空氣。

●鋁存在鋁土礦之中 開採提煉才能取得

活性比碳還大的金屬,要到20世紀之後,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才有辦法大量取得。以鋁這種元素來說,人類能取得純鋁是很晚近的事,但鋁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順便一提,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前五名元素分別是氧矽鋁鐵鈣,前兩名氧和矽是非金屬,含量最多的金屬就是鋁。

鋁是一種輕金屬,在自然界中含量豐富,但並不以純鋁的形式存在。鋁通常存在於鋁土礦中,鋁土礦是一種由鋁、氧和氫組成的岩石。要取得鋁,需要先將鋁土礦開採出來,然後進行加工提煉。鋁土礦的加工提煉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①焙燒:將鋁土礦在高溫下加熱,使其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逸出,得到氧化鋁。

②鹼性浸出:將氧化鋁溶解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溶液中,得到鋁酸鈉或鋁酸鉀溶液。

③電解:鋁酸鈉或鋁酸鉀溶液通電,析出鋁離子得純鋁。

目前,世界上生產鋁的主要方法是電解法。電解法是一種高效、節能的生產方法,占全球鋁產量的95%以上。活性比鋁更大的鉀、鈉、鋇、鈣、鎂都以類似的方法電解取得高純度的金屬元素。

從金屬的活性大小排列順序,可以讀得到人類發展的歷史,當然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元素,像有機化合物的骨架「碳」、半導體的材料「矽」、還有目前當紅的電池材料「鋰」……,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立起無法撼動的地位。

●稀土屬於副族元素 化學性質非常相近

最近在新聞媒體中常聽到的稀土元素,是化學週期表上第三族之鈧、釔和鑭系元素共17種金屬化學元素的合稱,皆屬於副族元素。稀土元素皆為質地較軟的銀白色金屬,彼此之間具有非常相似的化學性質,且總是在礦床中共生,難以分離、提取。

稀土元素可分為輕稀土和重稀土兩類。輕稀土元素包括鑭(La)、鈰(Ce)、鐠(Pr)、釹(Nd)、鉕(Pm)、釤(Sm)、銪(Eu)、釓(Gd);重稀土元素包括鋱(Tb)、鏑(Dy)、鈥(Ho)、鉺(Er)、銩(Tm)、鐿(Yb)、鑥(Lu)、鈧(Sc)、釔(Y)。

稀土元素被稱為稀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①歷史原因:稀土元素在18世紀末葉陸續被發現。當時,人們常把不溶於水的固體氧化物稱為「土」。稀土元素一般是以氧化物狀態分離出來的,又很稀少,因而得名為「稀土」。

②化學性質相似:稀土元素具有非常相似的化學性質,因此很難將它們從礦石中分離出來。早期,人們並不知道稀土元素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而是將它們視為一種單一的元素。由於這種元素很難獲得,因此被稱為「稀土」。

③相對豐度較低:在自然界中,稀土元素的相對豐度較低。例如,稀土元素中最豐富的鑭,在地殼中的豐度也只有0.03%。相比之下,鋁的豐度約為8.2%,鐵的豐度約為5.6%。

④地理分布不均:世界上主要的稀土元素資源集中在中國、澳大利亞、美國、巴西等少數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元素生產國和出口國,儲量約占全球的40%,出口量占全球的70%。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稀土元素被稱為「稀土」,但它們並不是真正稀有。在自然界中,稀土元素的總豐度其實並不低於銅、鉛、鋅等常見金屬。然而,由於稀土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難以分離、相對豐度較低、地理分布不均等原因,它們在早期被認為是稀有的。

隨著科技的進步,稀土元素的分離技術不斷提高,生產成本逐漸下降。目前,稀土元素已經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在現代工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總體而言,稀土元素在鋰離子電池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電池的性能和壽命。隨著鋰離子電池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稀土元素的需求量也將不斷增加。

比如,特斯拉電動車的動力電池中使用了鈷酸鋰正極材料。鈷酸鋰是一種常用的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但其能量密度較低。為了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特斯拉在鈷酸鋰中摻雜了一定的鎳、鈷、錳等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在鋰離子電池等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隨著新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稀土元素的需求量將不斷增加。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