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韻涵輯
青少年擁有手機的年齡逐漸下降,家長對孩子使用智慧手機的約束也逐漸擴大。不過,教育工作者認為,家長過度監控孩子使用智慧手機,可能抑制青少年的發展潛力,且無助於培養青少年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美國「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指出,高達95%的美國青少年有自己的智慧手機可用。愈來愈多研究探討年輕人和成人過度使用智慧手機形成的問題,以及學生在課堂上用智慧手機的諸多缺點,包括影響認知能力、增加焦慮,以及分散注意力等。
●看研究/手機訊息干擾學習 重新專心要20分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擴及14個國家的研究顯示,學生收到訊息後,平均要20分鐘才能重新集中注意力。美國維吉尼亞州兒科醫生法雷爾(John Farrell)說:「26歲以下年輕人的額葉尚未發展健全,而額葉的功用是讓人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事物,任何外在干擾都會讓他們分心。」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心理學者與腦科學教授朱迪斯‧達諾維奇(Judith Danovitch)表示,「學生收到手機的震動或提醒,會讓他們的注意力從老師上課的內容或正在解答的問題上移開,而處理完手機訊息後,要重新理解課堂內容或思索解題就會變得更困難。」
達諾維奇表示,就算學生沒有馬上拿起發出通知的手機,手機的震動或提示音也會干擾學習過程。不只學生會因為智慧手機提醒而分心,許多成人也坦承,忽略智慧手機的訊息提示音或標示乃至推播音效非常困難。
智慧手機及其應用程式是由世上最聰明的人設計,目的便是吸引、維持和重新喚起使用者的注意力。這招對青少年屢試不爽,對成人更有效,而當學生分心看智慧手機,就不會專心聽課或念書。
●看影響/放學後約「線上見」 面對面社交機會減
專家表示,智慧手機普及之後,人與人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大幅減少,許多年輕人的朋友變少,走出戶外和運動的時間也縮減。
兒科醫生法雷爾則認為,在學習階段,許多重要的學習內容與教學主題無關,「很多都是透過同儕相處的經驗潛移默化習得,而每當學生開始滑手機,當面接觸的機會就一次次減少」。
非營利組織「阿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報告指出,年輕人比上一代的人擁有更多的休閒時間。
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頓吉(Jean Twenge)則表示:「學生寫作業的時間比往年減少,年輕人只是選擇把休閒時間,都花在智慧手機上。」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使用智慧手機做什麼且常盯著螢幕已形成問題,富裕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在家中和教室裡遠離螢幕。學生在校沉迷智慧手機,影響其受教權與專注能力,但部分學生和家長認為,親子間需要隨時保持聯繫,尤其是擔心校園槍擊案的美國父母。
此外,同儕影響也成為學生無法放下手機的關鍵,許多學生會在放學後相約「線上見」,一起打電動或玩遊戲,而若無法融入「線上朋友圈」,可能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被排擠。
●專家說/密切參與孩子生活 不利培養獨立思考
許多教育工作者認為,讓人成癮的並非科技本身,而是這些技術引發或加劇的焦慮。
部分老師反映,家長在上課期間打電話給孩子,或不斷傳訊息,甚至在孩子上課時監控孩子的智慧手機螢幕或旁聽課程。大多數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但緩解眼前焦慮的方法並不盡然有利青少年發展。
法雷爾表示,學生在校時,親子間不斷傳訊息會剝奪學生發展的重要契機。他說:「學校透過反覆試驗來教導學生,努力培養獨立的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自己做決定,而不是事事尋求家長的意見。」
有些「直升機家長」希望密切參與孩子的生活,擔心若不維持緊密的手機聯繫,可能會錯過重要的事情。但美國作家吉爾·菲利波維奇(Jill Filipovic)認為,家長對孩子的監控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辦法獨立,也無法因應日常衝突和成長期間所面臨的挑戰。菲利波維奇認為,孩子獨立成長的過程需要經歷困難、痛苦、挫折和分歧;身為父母可提供關愛與支持,而非事事介入協助孩子解決所有問題。
●有爭議/保護未成年人安全 是否也侵犯隱私權
在青少年普遍擁有手機的現在,不少家長透過監控軟體限制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可上網的時間及可瀏覽的內容,其中牽涉保護未成年人安全的考量,卻也涉及侵犯青少年隱私的爭議。
兒童救援聯盟(Child Rescue Coalition)營運長龐德(Glen Pounder)舉例,「真正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不檢查孩子的手機?想想看,如果未成年人在公園遇到一名43歲的陌生人,此人還故意靠得很近,會讓人有什麼感覺?反觀,當青少年在臥室裡上網遭遇潛在的剝削人士,情況為何會有所不同?」
許多人將隱私視為權利而非特權,對青少年也是如此。如今在網路空間、社群媒體或交友軟體,只要透過搜尋,甚至演算法就會主動推薦特定主題的內容,有心人士可能透過拐騙的方式接觸無力保護自己的青少年。
兒童救援聯盟主席威爾特斯(Bill Wiltse)表示,「當孩子的安全凌駕於隱私權之上,家長100%有權力檢查孩子的電子產品。」當侵害青少年的壞人意圖闖進其生活,可能造成此生難以平復的生理或心理創傷。
●別忘記/親子之間溝通分享 勝過軟體監控防護
除了透過軟體監控與防護,親子間的溝通也很重要。青少年不妨與家長分享在網路上與誰交談或玩樂,都在用哪些應用程式和玩什麼遊戲。如果家長有興趣參與,或許能更了解孩子在網路上做些什麼。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