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20世紀初,在劍橋大學任教的羅素是非常有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當時,一位曼徹斯特大學航空工程系的研究生跑來找他,希望可以在他底下學習數學跟哲學,羅素一開始以為這位研究生只是個普通的理科男,殊不知才讀論文第一段,就知道他是個寶藏男孩,立刻收下來當學生。
後來證明羅素是對的,這位天才被公認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維根斯坦。
維根斯坦曾經跟電腦之父圖靈討論「數學是發現還是發明?」圖靈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實驗的方式來「發現」數學真理,像是把9根棍子通通折成15段,就可以驗證9×15,維根斯坦就跳出來說:「你怎麼能說折完棍子的結論就是在做實驗呢?」
他認為使用數學的人先建立一些共識,後面的數學家要符合這些共識,他們提新發現的數學才會被接受。他又舉例,如果不用鐵尺或木尺,而是使用橡膠尺,量出來的尺寸恐怕不精準;但我們預設的精準,其實也就是原先以鐵尺或木尺量出來的數字,未必更正確,只是更好用、更被大家接受而已。
「數學發現最好稱為數學發明,因為這些發明是使用者約定好的共識,而非客觀存在的法則。」
維根斯坦對哲學跟數學都提出自己的見解,但教育現場反過來給維根斯坦上了寶貴的一課。維根斯坦曾在師範學校接受師培訓練,後來被分發到維也納南部的小鎮,但他嫌那所學校不夠鄉下,校長就再把他分發到更偏遠的山區學校。
來到偏鄉的維根斯坦非常振奮,他每天都先上2小時數學課,而且不分性別,都全力指導,甚至有時候會有一些以現在來說,絕對不被允許的體罰行為。不少家長對此感到反彈,但反彈的不是體罰,而是認為沒必要這樣管教女學生,因為她們「學不會也無妨」。多年後,維根斯坦為了體罰的事情回來跟家長與學生道歉,但性別平等,男女都有一樣的受教權,卻又隔了好久才獲得正視。
本篇文章由udn.com/賴以威(數感實驗室)與朱倍玉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