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志鴻
●生物如何探知世界? 不同感官不同世界?
物質的性質有兩種: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物理性質是利用人類的感官或儀器可以觀察或測量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則是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所具有的性質。人類的感官包括五官:眼、耳、舌、鼻、皮膚,對應著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觸覺。因為人類能感覺到的範圍很有限,所以發明了很多儀器來幫助我們進行觀測。
對於不同生物的感官,我們也會感到非常好奇,它們是如何探知這個世界?不同的感官所感受到的世界會是不同的嗎?曾經看過生物學家說,蜻蜓複眼看到的世界,像是從方格花玻璃看出去,每格都有一世界。
螞蟻的觸鬚是嗅覺器官嗎?還是判斷方向的天線呢?蜘蛛有八顆眼睛,功用和我們的眼睛相同嗎?這種生物之間的感官差異,我們很難用自己的感官去類比,很難想像它們所見的世界。
不過話說回來,人類所見的世界,也不只是眼睛看到的那樣而已,因為我們發展出來的科技,更能加深加廣我們所知的世界範圍和極限。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一段天文學剛開始啟蒙的故事——利用數學來擴展我們所能理解的宇宙。如果直覺也算是一種感官,俗稱第六感,那麼數學也算是一種擴展我們觀看世界的感官,應該稱作第幾感呢?
●精準觀測天文20年 第谷留下大量數據
這個故事從第谷(Tycho Brahe)開始說起,他觀測天文大約20年。他的觀測工作始於1572年,當時他在丹麥赫維德島上觀測到一顆超新星爆發,這項觀測成果使他聲名大噪。之後,第谷持續不斷地進行天文觀測,特別是行星運動和星體位置的測量。他建立了許多觀測的儀器,並雇請了一支專門的助手團隊來説明他進行的精確測量和記錄。
第谷在赫維德島天文台進行大量觀測工作,直到1597年,由於一系列的政治和經濟原因,他被迫離開。之後,他在荷蘭的普拉豪大學繼續觀測,直到1601年。此後,第谷搬到了布拉格,並在那裡繼續他的研究,直到他1601年去世為止。
總體而言,第谷的觀測工作時間跨度大約為1572年至1601年,共計大約20年左右。在這段時間,他進行了廣泛而精確的天文觀測,為後來的天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觀測數據。
第谷在年輕時因決鬥被削去了鼻樑骨,他用各種合金來製作鼻樑骨。他的工作大量又枯燥,但卻是很重要的工作:觀測,尤其是大量且忠實的觀測,累積了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該如何處理呢?400多年前,沒有計算機也沒有電腦,只靠人腦和紙筆的運算,如何能找出這些數據的規律性呢?第谷沒有能力處理這些數據,接著就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登場!
●克卜勒繼承觀測數據 歸納三大行星定律
克卜勒繼承了第谷的觀測數據,在第谷累積20年的浩瀚數據中,海底撈針似的歸納出三大行星定律:
①橢圓軌道定律:行星繞行太陽的軌跡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太陽在橢圓的其中一個焦點上。
這點推翻了亞里斯多德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是完美的圓形,同時也推翻了地心說。順帶說明一下,第谷並不承認日心說,所以克卜勒是在第谷過世後,才提出這三條定律。
②等面積定律:在行星繞行恆星的橢圓軌道上,和恆星的距離有遠有近,在遠處移動的速率比較慢,在近處的速率比較快,但在相同時間內掃過相同面積。
③周期定律:不同行星繞行太陽公轉時的5周期和橢圓軌道的半長軸有一定關係,即:(半長軸的三次方)/(公轉周期的平方)=常數。
克卜勒的這三條行星定律完全是根據第谷觀測的數據歸納而得,但克卜勒無法解釋為什麼會這樣,這也是定律和理論的差別。定律是由數據歸納出來,不負責解釋為什麼,理論就會根據定律建立出一個模型,用來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所以當理論和定律發生衝突時,理論就要修正,定律是無法被修改的。如果理論是正確的,可以用來預測會發生什麼現象,藉由預測來檢驗理論能不能禁得起考驗。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圓滿解釋行星定律
是呀!克卜勒無法告訴我們為什麼行星運行會有這樣的規律,接著(實際上過了66年)就是牛頓提出石破天驚的萬有引力:
兩物體之間的吸引力,和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距離平方成反比。
可以寫成圖一的方程式。
乍看之下,我們無法立即看出克卜勒的行星定律與萬有引力之間的關係,卻可明顯看出兩者之間的簡潔程度,萬有引力非常簡潔,幾個數學符號就表達出來了,但行星定律非常冗長,三條定律之間彼此獨立,很難看出之間的關聯性。
牛頓利用簡潔的萬有引力定律,可以圓滿解釋三條定律,原來在背後操作這三條定律就是萬有引力呀!
第谷從1572年開始在赫維德島開始觀測天文,到1609年至1619年期間克卜勒發表三大行星定律,最後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則是在1687年透過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中首次完整陳述和解釋。這段漫長的歲月超過百年以上。
●自然界的運行 建立在數學之上
牛頓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表達了自然界運行的數學性質。這本著作通常被稱為《自然哲學原理》(Principia),它是牛頓對古典力學的系統描述。這本著作被稱為「來自天堂的學問」當之無愧。從此,我們在描述自然界的現象就脫離不了數學。
牛頓認為自然界的運行是基於數學原理,藉由數學語言和數學方程式,可以準確描述和預測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以及其他自然現象。牛頓將數學視為一種描述自然界運行規律的工具,並認為通過運用數學方法,人類可以深入理解和解釋自然界的運作。
一開始人類利用五種感官來感知這個美妙的世界,牛頓留給我們另一項厲害的感官:數學,藉由數學來分析、推理、預測、檢驗……,像普羅米修斯一樣,從太陽神阿波羅那裡,盜下火種,從此人類看見了另一個宇宙。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