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詐欺術

動物詐欺術

撰文╱金恩、翻譯╱王心瑩

左右不同訊號 欺騙戰術

烏賊皮膚內有色素細胞(chromatophore),能快速改變體色。牠們的偽裝能力可以攪亂交配的一池春水。2017年,美國布朗大學的艾倫帶領的海洋生物學家提出報告,他們在愛琴海觀察到一隻雄性歐洲烏賊靠近雌烏賊,但雌烏賊顯然不感興趣而離開。那隻雄烏賊偽裝成背景色達6分鐘,沒有讓雌烏賊發現;突然間,牠撲過去抓住雌烏賊,接著兩隻烏賊頭對頭交配。

澳洲「哀悼烏賊(mourning cuttlefish)」的欺騙手法不只偽裝,當一隻雄烏賊游在左側的雌性情人和右側的雄性競爭對手之間,牠會發出兩組天差地遠的訊號:在左側產生典型的雄性交配訊號,卻在右側傳達典型的雌性訊號。對牠的雄性競爭者來說,這位求愛者似乎只是另一隻雌烏賊。好厲害,而且很卑鄙!

澳洲麥覺理大學生物學家布朗和研究團隊把雄性哀悼烏賊的雙重訊號稱為「戰術欺騙」,因為這實在充滿謀略。這種戰術發生於特定情況,即雄性向雌性求愛時有雄性對手在場。偽裝、模仿和戰術欺騙是動物的三種主要欺騙型式,彼此之間界線模糊,正如烏賊的例子。只要是刻意造成誤導,無論是透過偽裝、模仿或其他行為,其實都是戰術欺騙。

假裝警戒鳴叫 騙取食物

叉尾捲尾(fork tailed drongo)是善於鳴唱的鳥類,棲息於非洲喀拉哈里沙漠,看見掠食者會發出警戒叫聲。有時候牠發出的誠實訊息,對其他捲尾和別種鳥類鄰居都有益,像是南方斑鶇(southern pied babbler)和狐獴聽見捲尾的叫聲就會躲入安全處。有時候捲尾的警戒鳴叫並不誠實,例如看到狐獴手中有特別吸引牠的食物(像是胖嘟嘟的守宮),就有可能假裝警戒鳴叫,但其實沒有掠食者出現。狐獴聽見警戒聲會拋下食物、逃至安全處,捲尾便趁勢撿起守宮大快朵頤。

加拿大卑詩省卡普蘭諾大學的動物學家弗勞爾和同事發現,叉尾捲尾藉由騙取食物獲得了約1/4的生質攝取量。只要有機會增加騙取來的佳餚量,對這些鳥類來說是很好的演化策略。

但惡作劇終會失效,因為接收者的社交夥伴有可能揭穿真相。因此,演化讓捲尾發展出一套叫聲曲目:這些鳥至少有51種假警戒聲,在反覆騙取食物期間變換叫聲。如果不只一次騙取「目標對象」的食物,叉尾捲尾有將近75%的時間會改變警戒叫聲,甚至做出驚人的背叛行為:牠們經常發出目標對象的警戒叫聲。這種策略結合了聲音模仿和戰術欺騙,讓目標對象猜個不停,這成為捲尾的生存優勢。

模擬雌蛾氣味 捕食雄蛾

有時,動物既複雜又細緻的欺騙行為,並不是仰賴有意識的意圖。澳洲的一種大型蜘蛛在夜間獵捕蛾類時,用的是蛛絲纏成的黏球,稱為流星錘(bolas)。這類名稱浮誇的白色蜘蛛有各種斑紋,牠們不織網捕捉獵物,而是產生一條絲線,末端纏成一顆球,形狀很像流星錘,再把這條絲線拋到蛾類附近。接下來是極度狡猾詭詐的過程:流星錘蜘蛛釋出一種費洛蒙,模擬雌蛾的氣味,雄蛾難以抵擋這種氣味的誘惑,拍翅飛近,結果遭到黏絲的誘捕。蜘蛛會立刻把雄蛾吃掉,或儲存起來當做之後的點心。蜘蛛的欺騙行為完全不像深思熟慮的策略;演化會促進這種行為,因為這樣對生殖成就有益。

同樣的機制也可以用來解釋果蠅的欺騙行為。這類昆蟲對同類相食的傾向一點都不害臊,幼蛆十分乾脆地吃掉較老或受傷的個體,卻很少攝食果蠅卵。瑞士洛桑大學生態學家納拉辛哈的團隊找到原因:母果蠅會散發一種費洛蒙來封住卵,不讓同類相食的小動物認出它們的身分。對於不是親代呵護的物種來說,在光天化日之下這樣偽裝卵還滿妙的。

說到分享假訊息,性和繁殖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以鳥類為例,雌杜鵑很有名的行為是把卵產在其他雌鳥的巢裡,從此不再回來,而巢中的母鳥傻傻地花力氣照顧杜鵑的後代。這種普遍的行為不只限於杜鵑,約有200種鳥類都會如此。(摘錄)

 

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19年10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http://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