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吳子呈/撰寫
諷刺文學是一門「指桑罵槐」的藝術,十分具有含蓄的美感。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出現過不少諷刺文學,近代以胡適的〈差不多先生〉最為知名。
胡適虛構了一個綽號為「差不多先生」的角色,文章開頭對他的描述為:「你知道中國最有名的人是誰?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兩隻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
文章第一段就說差不多先生為全中國最有名的人,並且是全中國人民的代表,其實作者要透過差不多先生來暗諷人民做事馬虎苟且,並且喜歡敷衍了事。
這種由個體展現整體的手法,就是典型的諷刺技巧。
胡適觀察出當時候人民的共性就是「行事馬虎」做事經常不準確,常說「這樣和那樣差不多啊」,但很多時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如差不多先生小時候幫母親購買白糖卻買成紅糖,但他卻說「紅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嗎?」
甚至差不多先生生病時,要家人找汪醫師卻找成醫牛的王醫師,然而差不多先生卻說:「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王醫師到場後,也用和醫牛差不多的方式治療差不多先生,而差不多先生也因為錯誤的治療方式導致死亡,死前最後甚至仍堅持著:死人和活人不也差不多嗎?
這種以個體表示全體的手法是典型的諷刺技巧,要使用諷刺手法前,必須先找出所要諷刺對象的特點,並將特點投射到另一個客體,書寫時不提及諷刺的對象,而是透過客體來代表諷刺對象,如胡適便是觀察出人民的「差不多」性格,從中提取意象並創造出差不多形象,藉以諷刺人民的陋習。
因此在使用諷刺手法前,我們必須思考諷刺對象的特徵有哪些,並將其放大,並去尋找一個與之相符的人事物進行替換,從而達到指桑罵槐的諷刺效果。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7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