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史館收藏300物件 見證防疫歷史
全美戲院畫師顏振發手繪的「防疫大作戰五虎將」看板。圖/資料照片

台史館收藏300物件 見證防疫歷史

【文 ╱記者陳宛茜、邱宜君】

新冠疫情降級,但3年疫情對台灣社會的影響,並不會隨著降級而消失。台大社會系退休教授薛承泰指出,新冠疫情促成遠距教學、線上課程的崛起,將是教育制度與形式變革的轉捩點。而封城帶動的遠距上班、「在家工作」模式,除了改變辦公室和居家空間,也影響了家人與親子之間的關係。

●線上課程 顛覆教學結構

薛承泰指出,疫情讓線上課程變得普及、加速相關科技,對傳統的課堂教學造成了結構性的顛覆,將徹底改變未來的教育型態。同時,線上購物崛起也改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進一步影響民眾的生活與相關的城市空間。

●落實防護 改變醫療環境

疫情3年多,更改變了醫療環境,北榮副院長李偉強表示,以前醫院就像菜市場一樣,常「一人住院、全家住院」,但現在陪病和探病的人數大幅減少,可說是疫情為台灣醫療帶來的珍貴遺產。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說,醫療人員的疫後新常態是更加落實標準防護,習慣嚴格的院內感控。

●在家工作 促進親子關係

即使疫情解禁,許多事情還是「回不去了」。包括臉書的母公司Meta、推特等眾多企業,皆宣布部分員工持續進行「居家上班」,除節省成本外,也因許多員工不想回到耗費交通成本、封閉的實體辦公室。薛承泰觀察,3年疫情帶來的「WFH(在家工作)」熱潮,未來將在台灣持續發展,可能促進家人與親子之間的關係,但也可能加重家庭暴力。

●居家避疫 辦公空間革命

「WFH」同時改變辦公室文化與居家空間。全國建築師公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委趙化宇指出,目前國際上出現新的辦公室潮流,更重視陽台、屋頂平台等戶外空間,並設法減少員工對密閉空間如電梯的依賴、鼓勵員工在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半開放空間中辦公。他觀察,台灣辦公室空間的變革尚不明顯,但未來肯定無法自外於此一趨勢。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李清志是知名的「咖啡館偵探」,疫後他再訪日本,發現過去總是菸味瀰漫的老派咖啡館,疫後統統禁菸,他認為跟疫情時代要求「空氣流通」有關。台灣解封後,咖啡館人潮雖然回籠,不少咖啡館更強調空氣流通與光線明亮。


疫情指揮中心5月解編後,為防疫時代畫下句點。台灣歷史博物館3年前跟著疫情同步啟動「Covid-19物件蒐集計畫」,徵集近300件疫情實體物件,日前開完首波藏品審查會議。包括全美戲院畫師顏振發手繪防疫大作戰看板、防疫神諭及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背心將正式入藏,成為台史博的永久藏品。

主導徵集計畫的台史博「觀台灣」主編曾婉琳回憶,第一件徵集到的防疫物件,是台史博館員提供的藥局口罩信封,當時正是2020年3月,疫情突然變化、全台大缺口罩的時刻;最後一件也是台史博館員的家人確診時拿到的清冠一號藥袋,裡面還有一包藥。

2020年6月,工作團隊則已拜訪疫情指揮中心,希望指揮中心能將重要物件交由台史博收藏;曾婉琳指出,全美戲院畫師顏振發手繪的「防疫大作戰五虎將」看板及指揮官背心都將獲得典藏。

曾婉琳向記者透露,疫情之初,工作團隊走訪各廟宇,採集到台南朝興宮溫陵廟寫上神諭的布告「奉本廟天上聖母聖諭因此次疫情不可輕視,公事日暫停」。此一神諭因為反映疫情期間「人神共同防疫」,被台史博正式入藏。

疫情降溫後,曾婉琳再度拜訪溫陵廟,找到「公事簿」中記錄神明為疫情下達的各種「聖諭」,驚訝的發現聖諭多次要求「疫情期間人和人之間要互相體諒」,展現宗教對人心的撫慰力量。

台大兩年前因應疫情開設線上課程,當時的校長管中閔也參與直播。圖/台大提供
台大兩年前因應疫情開設線上課程,當時的校長管中閔也參與直播。圖/台大提供

疫情期間,許多學生無法上實體課程、失去畢業典禮,台南麻豆國小老師武君怡從2020年開始,請五年級學生在「家庭聯絡簿」上,以日記的方式記錄下防疫心情,之後轉型成「疫情聯絡簿」,總計完成的40多本「疫情聯絡簿」,也都交給台史博收藏。

台南朝興宮溫陵廟的神諭布告(左圖)及台南麻豆國小的「疫情聯絡簿」。圖/台史博提供
台南朝興宮溫陵廟的神諭布告(左圖)及台南麻豆國小的「疫情聯絡簿」。圖/台史博提供

【2023-06-05/聯合報/R04.05版/好讀周報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