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並茂的會考題型/《聯合報寫作教室》

圖文並茂的會考題型/《聯合報寫作教室》

【聯合報寫作教室講師 周芃谷老師╱撰寫】

自106年始,會考寫作題型有了重大改變。從當年度〈在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到111年〈多做多得〉(此次考試無須定題,然為求方便敘述,暫定此題)等六個題目均為文字加圖(表)的呈現方式。

這類圖文並陳的考題,多要求「考生在閱讀資訊後,再依題意做答」。其資訊呈現方式則均先以圖片舉例,再用文字說明寫作要求。好處是增加題目的活潑感,使舉例對象的形象更具體,方便同學參酌;同時將原本大段文字說明打散,用個別的圖形區隔開來,更便於閱讀。然若過度分神於解析圖表與評價對話,卻也易落入另一種困境。下文以111年〈多做多得〉一題為例,分析這類題目的呈現方式,並說明如何解讀的與運用。

本題圖片部分仿照常見的群組對話,由左側(手機持有者)的小岱老師邀請班上同學主辦園遊會,並提出「多做」能夠「多得」的勉勵;再由四位同學分別提出「多做能否多得」的疑問,或自己「多做能(或未必)多得」的經驗,甚至建議能否「不做」而「多得」。圖片下方,再以文字解釋題意與說明寫作要求。

此類圖文題雖看似與純文字題型有異,但萬變不離其宗,考生所閱讀的「資訊」,其實等同「說明」,一樣可分為「舉例」(圖片加文字)、「解釋」及「寫作要求」。因此,以〈多做多得〉為例,我們解讀題目時,仍應先從純文字部分開始。從下往上,先從「結合自己的經驗與見聞,寫下你對『多做多得』的感受或想法」,即可鎖定本題。其實仍舊是寫出一次「自己親身或見聞到的『多做多得』或『多做沒有多得』的經驗及其中的『感受』,與因此引發的『想法』。」

再往上解讀,可知論述時須留意所敘述的「經驗」,是否符合傳統「多做多得」的勸勉,以及由此帶來的怎樣的感受與想法,是「認同」、「困惑」或「其他」?最後運用圖片中的人物特徵,以及各自的論述,來豐富寫作時的題材細節,並加強「經驗」與「想法」間的連結。

【2023-04-24/聯合報/R17版/好讀周報萬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