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專注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
1940年,愛因斯坦攝於普林斯頓自家。圖/路透

因為專注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

【文╱編譯梁采蘩】

愛因斯坦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但直到1915年之前,他的名氣只限於學術圈內。當時愛因斯坦算是通才型學者,在一番自我審視後,他決定只專心在一件事情上,因而誕生出舉世聞名的相對論。當時他為自己的職涯做出的決定,被稱為「愛因斯坦專注法則」。對於想提高生產力與事業成就的人而言,該法則至今依然受用。

1900年,愛因斯坦從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範系數理科畢業,全班5名學生中成績排名第四,沒能留在母校擔任助教,接著兩年也沒能找到教職。後來他靠著同學父親幫助,到伯恩的瑞士專利局擔任助理鑑定師,1903年轉為正職。

這份工作並非愛因斯坦的志向,主要是為了餬口,他也利用業餘時間與同好進行研究,並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05年,他同時發表有關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狹義相對論、質量和能量關係的4篇論文,在物理學的4個不同領域取得歷史性成就,同年也如願取得博士學位。

到了1912年,33歲的愛因斯坦在理論物理學領域已經成就斐然,至少在科學界小圈子內是如此。他就像是活在小池塘裡的大魚,這時也獲母校聘為理論物理學教授,薪水不錯,一生就這麼過下去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但愛因斯坦稍微站在局外人角度,自我評估了職業生涯。一般來說,他是位通才型(generalist)科學家,但如果他專注於一件事呢?如果他把非歐幾里得數學應用到自己的廣義相對論中,使其考慮到重力的影響,那會怎麼樣?接下來3年,愛因斯坦便全心投入這件事,這段期間的壓力讓他頭髮變白。

愛因斯坦1913年6月至1914年初撰寫的54頁「廣義相對論」手稿,以約新台幣3.65億元拍出,據稱買家為香港富豪李嘉誠。圖/路透
愛因斯坦1913年6月至1914年初撰寫的54頁「廣義相對論」手稿,以約新台幣3.65億元拍出,據稱買家為香港富豪李嘉誠。圖/路透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修正數百年來被奉為圭臬的牛頓力學,讓他一舉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被奉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愛因斯坦推動廣義相對論,體現一個關於人生成就的重要現實。當我們專注投入大量注意力在極少數項目時,工作效率最高。越值得實現的成就越需要投入心力,沒有捷徑……需要長時間持續努力。在完美世界中,我們都能成為愛因斯坦,在人生三大主要領域:職業、業餘與個人項目之中,分別只有一項或最多兩項要務。

──《好到不容忽視》(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

但在現實中,這不容易實現。人們都傾向「樣樣通」,即使非出於自願(例如出來創業、身兼多職),人生清單還得放進家庭、事業、朋友、個人興趣等事項。我們無法再專注於少數重要項目,而是發現自己在各種累人的義務之間來回奔波。這種破碎的時間會阻礙真正的成就。

想像一下,如果愛因斯坦在研究廣義相對論的同時,還兼顧部落格、寫一本書、加入一堆俱樂部,並試圖精通划船?那我們可能還活在牛頓的時代。──《好到不容忽視》作者紐波特

紐波特提出的解決方案如下:

第1步:列出3個項目:本業、個人關係(家庭、朋友等)和業餘(副業、自我目標等),在每項列出你正在做的所有事情。

第2步:從每項中選擇一、兩件最重要的事(希望也能提供最大回報),並在旁邊標記星號。

第3步:找出你今天不做也不會承擔任何實際後果的事,將它們刪掉,把這個步驟當成修剪。

第4步:看看那些沒標記的事項,制定一到三周的計畫來完成(或逃避)它們。也許這意味著近期內不碰那些被標記星號的事情,但沒關係,將這個步驟視為除草。

第5步:專心完成每項中剩下的那一兩件最重要事情,並至少在一段期間內,堅持不在清單上新增任何事項。

到最後,你難免仍會把新計畫列入清單,對那些自我期望很高的人來說,提升目標範圍是不可避免的,而你將再次經歷上述整個流程。但是沒關係,因為已經起到作用。這也跟「股神」巴菲特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巴菲特的「25/5法則」是由高至低列出25項目標,然後專注於完成目標1到5。圖/路透
巴菲特的「25/5法則」是由高至低列出25項目標,然後專注於完成目標1到5。圖/路透

【2023-03-06/聯合報/R04版/好讀周報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