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兆計的微小浮游生物有可能相互協調晝夜垂直遷徙, 這些團體行動影響著海洋生態變化與碳循環!
每到傍晚,全世界有幾兆隻微小浮游動物(zooplankton)在海面下幾十公尺處懸浮,許多比米粒還小,等待訊號。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這些浮游動物是隨波逐流的被動微粒,漂浮在海中,任由浪潮和水流隨意推動。然而,就在太陽即將下山之際,這群生物開始悄悄進行一趟上升之旅,往海面移動。
就在牠們攀升之時,其他浮游動物也成群加入:橈足類(copepod)、海樽(salp)、磷蝦(krill)和稚魚(fish larvae)。這些生物在夜裡停留在接近海面之處,然而當第一道晨光開始灑落海上時,牠們已經返回到海洋深處。隨著日落和日出以每24小時的規律從東向西移動:橫越太平洋,然後是印度洋、南海以及大西洋,一群又一群浮游動物進行著同樣的爬升之旅,然後隨著白晝來臨,又退回海洋深處。
●百億噸浮游動物 晝夜垂直遷徙
這種每日發生的海中群體運動稱為晝夜垂直遷徙(diel vertical migration),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生物規律性遷徙。目前估計,每天從事這種旅程的浮游動物約有100億噸之多,有些從水面下1000公尺處出發,實在是驚人的壯舉。旅程中,這些動物必須穿過條件迥異的區域:在水深300公尺處,水溫不到4℃,比起海面低了超過6℃,而水壓約為每平方公分32公斤,超過海面的30倍。為什麼如此巨量的微小動物每天反覆進行這種艱辛旅程?
●為吃及避免被吃 每天反覆旅程
簡單的答案是為了吃,以及避免被吃。白天時,弱小的浮游動物藏在黑暗深處,以躲避烏賊和魚類等掠食者。當天色漸暗,牠們便在夜晚的掩護下匆匆趕到海面,取食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也就是生活在海水表層數十至數百公尺的微小水生植物。
這只是晝夜垂直遷徙的大致情況,其中還有各種橫向流動和渦流。現在有了益加精良的聲納、自主式水下載具和更先進的DNA定序技術,研究人員開始了解其中細節。這些特定細節將能回答許多問題,關乎海洋食物網、全球碳預算,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本質。
●日升夜降 浮游植物也會遷徙
數十年來科學家已知,有許多種類的浮游植物是可以移動的,有些浮游植物是透過釋放脂肪或改變體積來改變自己的浮力,有些則是揮舞自己如尾巴般的鞭毛。根據科學家的估計,海洋浮游植物中可能有半數物種經常進行垂直遷徙,移動幾公尺到幾十公尺,由下而上搬運營養物質,並由上而下傳送太陽能。這些微小生物或許要花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才能完成一趟垂直遷徙,有些會在路途中繁殖,讓後代繼續進行任務。
實驗室的研究不只確認了浮游植物會垂直移動,也發現它們的行為比過去想像的更為精細複雜。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設置了兩個兩公尺高的鹽水水槽,內有渦鞭藻(dinoflagellate),然後在其中一個水槽放入橈足類掠食者。
科學家在兩個水槽模擬典型晝夜循環時,觀察到飢餓的橈足類進行慣常的夜升日降活動,而浮游植物的行為則相反:在陽光照耀的白天往上移,夜裡則下降;這或許讓浮游植物照射到陽光的時間最大化,並使浮游植物被夜間覓食的浮游動物吃掉的風險降到最低。
然而令研究人員驚奇的是,有橈足類的水槽中,單細胞植物在夜裡會規律地潛入更深的地方,拉開自身與敵人的距離。沒有人知道這些浮游植物如何感知掠食者的行為,但正如研究人員發表於《海洋生態學進展叢刊》的論文中所說:「這種新觀察到的行為反應……可能在生態學上有重大意義。」
●海洋消失的碳 垂直遷徙可解謎
浮游植物的遷徙也會影響到氣候變遷的增溫幅度。1995年,科學家嘗試推估全球碳預算,他們計算海洋生態系釋放到大氣,以及從大氣中吸取的二氧化碳。但數字湊合不起來;消失於海洋表面的碳比算出來的要多。有位科學家在一次夜間潛水時,潛入一片有3900公尺深的黑暗海水,發現完全不一樣的生物相,促使她開始研究浮游植物的垂直遷徙。在海水表面,浮游植物從大氣中吸取大量二氧化碳,但通常不出幾天,很快就把許多碳釋放回空氣中。當浮游動物在夜裡游上來,吃掉這些浮游植物後,便成為一種生物運輸者,把碳搬運到深海,在那裡埋藏數百至數千年,而這場全球性的固碳過程讓地球「不會那麼熱」。
遷徙生物造成的固碳量在估算上有很大的變化,因為關於晝夜垂直遷徙仍有太多尚未釐清之處,獲取的資料將可改進氣候模型,讓科學家更了解氣候變遷如何改變這些生物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如何影響氣候。伍茲赫爾海洋研究所的資深科學家布賽勒說:「對人類、對氣候都很重要但無法解答的大問題,其中許多都與這些遷徙生物有關。」
(摘錄,文中插題為編者所加)
【2022-10-24/聯合報/R17版/好讀周報科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