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穆易爾 翻譯╱鍾樹人
葛登能去年在美國西雅圖市郊協助創立新的特許中小學時,沒有料想到學生會否認納粹屠殺猶太人、聲稱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大流行是騙局,並說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做票,其中一些孩子堅稱這些陰謀幻想是真的。葛登能表示,無論是單純弄錯的資訊或是刻意誤導的假資訊,「在過去10年、20年來,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但很多學校還沒關注這個問題。
假資訊活動通常會針對年輕使用者,把他們導向非事實的內容。《華爾街日報》在2018年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YouTube推薦的影片常常比使用者一開始看的影片還要極端且毫無關聯,例如研究人員以「月食」一詞搜尋影片,YouTube會導向一支暗示「地球是平的」的影片。學校要處理這個問題,可以運用「媒體素養教育」,概念是教導孩童如何評估接收到的訊息、進行批判性思考,並且辨認出謊言。
●媒體素養 少有孩子接觸
但是美國很少有孩子接受到這類教育。去年夏天伊利諾州首開先例,要求所有中學生必須上媒體素養課。其他13州訂有與媒體素養相關的法規,但要求相當空泛,例如在教育部門的網站上列出資源。紐約石溪大學新聞素養中心執行主任史奈德表示,越來越多大學生接受到某種型式的媒體素養教育,但「這時候才開始這類教學,已經非常、非常晚了。」
●要教什麼 存在巨大歧見
即使有更多的學生上媒體素養課程,但是對於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各方專家還是存在巨大的歧見。一些課程想要訓練學生更加重視新聞來源,但是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種做法忽略了出版品與記者可能潛藏偏誤。其他課程則教導學生辨識資訊來源,並思索這些內容是否有助於傳播。整體而言,現在這方面的資料還太少,我們無從得知教導孩子分辨虛實的最好辦法。
以史奈德在石溪大學的課程以及華盛頓特區非營利組織新聞素養計畫為例,有部份課程是在教學生分辨資訊的品質,方法是去了解負責任的新聞業其運作方式為何,例如記者如何追新聞、如何分辨不同種類的資訊,以及如何判斷新聞報導背後的證據。課程目標是要學生「能夠分辨網路上流傳的原始、未經轉述的資訊,以及經過證實的獨立新聞報導。」但一些媒體素養學者質疑這些方法美化了新聞業,忽略業界許多問題,而且對於培養批判性思考技巧著墨甚少。
其他做法則是教導學生一些方式,例如判斷這些資訊來源的目標和動機,以評估新聞與資訊來源的可信度。他們教導學生去思考:誰創造了內容?原因為何?其他資訊來源怎麼說?但這些方法相對新穎,還沒有進行廣泛的研究。
●傳授技巧 有助辨別真偽
一些研究人員想要填補這方面的研究空缺。溫伯格團隊與波因特學院、地方媒體協會合作,創立公民線上推理課程,教導學生以橫向閱讀方式來評估資訊。目前成效看起來不錯,在有四萬名城市公共衛生區中學生參與的一項現地實驗中,上過課的學生比沒有上課的學生更能評估網站和網路說法(例如臉書貼文)的可信度。
即使媒體素養教育能好好傳授特定技巧,一些研究人員仍質疑其更廣泛、更長期的影響:一旦學生學會如何評估網站以及網路上的說法,他們真的會繼續保有並使用這些技能?這些方法真的能確保學生對陰謀論與假資訊活動抱持懷疑態度?這些方法會讓學生成為主動參與社會議題的公民嗎?
從一些研究結果可看出,新聞素養教育能產生更廣泛的效益。2017年一項調查397名成年人的研究發現,相較媒體素養較低的人,媒體素養較高的人比較不會支持陰謀論。論文的共同作者、美國樹城州立大學新聞與媒體研究副教授艾胥利表示:「我們當然沒辦法說新聞素養一定能讓你駁斥陰謀論,但我們的確看到了正相關,這讓我們知道此事大有可為,必須持續探索。」
艾胥利的研究結果令人鼓舞,但一些專家擔心,只把焦點放在評估網站與新聞報導太過狹隘。美國媒體素養教育學會執行主任李普金說:「新聞素養在很多方面只著重可信度,以及是否知道某件事的真偽,這的確是很重要的問題,但也只是其中一個問題而已。」她指出,判斷資訊的可信度只是第一步。學生也應該思考,新聞為什麼會以特定方式報導?提到了誰的故事?又隱瞞了誰的故事?以及資訊如何傳播到大眾?
●保持懷疑 可能憤世疾俗
強迫學生對所有的資訊保持懷疑,也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負面效應。新聞素養計畫的教育資深副主席亞當斯說:「我們認為一些媒體素養教學方法不只無效,實際上還可能產生反效果,讓學生變得憤世嫉俗,加劇對新聞媒體運作方式的誤解。」學生可能會開始「認為每件事都有邪惡的動機」。(摘錄,文中插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22年4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sa.ylib.com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