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正名 去殖民化

曼谷正名 去殖民化

文╱陳韻涵輯

新聞故事:泰國政府上月批准皇家學會的提議,將官方正式文件中的曼谷英文「Bangkok」改成「Krung Thep Maha Nakhon」(讀音近似宮帖瑪哈那空),落實遲來的去殖民化。曼谷並非第一個更改英文名稱的大城市,印度、南韓及土耳其也曾將帶有殖民主義色彩的英文名稱,改為符合在地傳統與文化的稱呼。

泰國內閣2月15日批准皇家學會的提議,將首都曼谷的英文Bangkok改成Krung Thep Maha Nakhon,這還只是簡稱。中央社報導,這個名字反映出泰國文化受到高棉和印度教文化的影響,意思為「天使之城,偉大之城,永恆的寶石之城,永不可摧的因陀羅之城,世界上賦予9個寶石的宏偉首都,快樂之城,充滿著像似統治轉世神之天上住所的巍峨皇宮,一座由因陀羅給予、毗濕奴建造的城市」。

泰國當局表示,曼谷雖然改名,但Bangkok仍可繼續使用,也會被承認。改名主要是為了去殖民化,避免可能與生殖器發音相近的尷尬諧音。此外,其實在當今大曼谷地區,有許多以「Bang」開頭的地名,Bangkok只是曼谷的一區。

除了曼谷之外,印度民族主義領袖上台後,便把帶有殖民色彩的孟買英文名字「Bombay」改成當地傳統名字「Mumbai」。土耳其的英文國名「Turkey」則因為含有土雞、愚蠢的人等負面意涵,因而改為「Türkiye」。

南韓2005年也曾因為去中國化,將南韓首都漢城改為與「Seoul」發音相近的首爾,以符合國際共識和慣例。當年的首爾市長李明博表示,中國人稱美國首都Washington為華盛頓、英國首都London為倫敦,俄羅斯首都Moscow為莫斯科,偏偏以古名叫Seoul為漢城,讓人混淆。

南韓堅持去中國化,可從歷史與文化中看見端倪,最明顯的就是全面改變文字,將古代使用的漢字改為韓文。去年7月,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宣布,必須明確區分韓式泡菜、日式泡菜(Oshinko),以及中式的四川泡菜(Paocai),遂將韓式泡菜(Kimchi)的譯名統一為「辛奇」。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