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文盛(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及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日本料理有一道是我很愛吃的螢光烏賊。這些小烏賊來自日本富士灣,大部份時間生活在深海中,只有每年3~6月,才集體漂游到淺海產卵。夜間牠們發出的螢光讓漁民很容易打撈。
●費氏弧菌 可讓螢光烏賊發光
螢光烏賊發出的螢光來自共生的費氏弧菌(Vibrio fischeri)。這些細菌聚集在烏賊體內的小發光體中,濃度高達每毫升1010個。細菌胞內的冷光素酶(luciferase)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催化反應,激發螢光,透過發光體的晶體,往海底方向投射。有人認為烏賊在夜晚從沙中出來覓食時,螢光會模擬灑在海面的月光,可以逃避下方敵人的注意;我覺得螢光也可能幫助烏賊在黑暗中相認。
●弧菌夠多 才會製造冷光素酶
剛孵化的小烏賊,體內沒有費氏弧菌,要從海水吸取細菌到體內。海水中含有成熟烏賊所排出,低濃度的弧菌。成熟烏賊每天早上排出大約95%的弧菌,到中午體內的弧菌大致恢復原來的濃度。而小烏賊體內和海水中的弧菌濃度都很低,不會發螢光;因為弧菌要繁殖到高濃度後,才會製造冷光素酶。依據族群密度採取特定反應的「數量感應」(quorum sensing,又稱群聚感應),是社會動物常展現的本能,就如同野狼面對強大獵物時,通常會聚集到相當數量後才發動攻擊;同伴少就不行動。
費氏弧菌不像野狼能依賴視聽嗅覺感應同伴的存在,它們依賴自體誘導物N──醯基高絲胺酸內酯類(AHL)。AHL在細菌胞內合成,可分泌到胞外;烏賊發光體的弧菌密度高,弧菌胞外的AHL濃度也高,有利於AHL回流到弧菌胞內,胞內的AHL累積到一定濃度時,就激發冷光素酶的合成。弧菌密度低時,胞內無法累積AHL,就不產生冷光素酶。
●數量感應 很多細菌會這把戲
這協調團體行為的數量感應把戲,很多細菌都會玩。例如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會製造一種3,5–二甲基吡唑3–醇(DPO)的自體誘導物,在個體間進出。族群密度高到一個程度,DPO累積到一定濃度,就啟動特定基因來合成致病的病原性因子與生物膜。這些細菌產生的自體誘導物就好像是「體味」,同伴們互相嗅聞。
●駭入宿主 噬菌體會調整戰略
有趣的是這些「體味」也會被狡猾的噬菌體偷聞。例如,感染霍亂弧菌的溫和型噬菌體VP882,它感染宿主後可以選擇裂解途徑,殺死宿主,複製並釋出大量子代;也可以選擇溫和路線,潛伏在宿主中,與宿主一起共存,等到適當的時機再走裂解途徑。它如何決定裂解或潛伏呢?訣竅就是去「聞」宿主的DPO。如果DPO濃度高,表示外頭宿主多,它就會進行裂解,出去獵食;如果DPO濃度低,表示外頭宿主少,它就按兵不動,見機行事。
有些噬菌體會經營自己的數量感應。例如感染枯草桿菌的溫和型噬菌體SPbeta,它會在宿主中製造抑制裂解途徑的訊號寡肽arbitrium。arbitrium會自由進出宿主細胞。當附近很多宿主都感染SPbeta時,潛伏的SPbeta就會感應到高濃度的arbitrium,顯然外頭可感染的宿主不多了,還是待在裡頭,不要出去。
像狼和弧菌這類「社會性生物」都是利用數量感應協調族群行為,發揮團結力量。噬菌體不但自己進行數量感應,還會駭入宿主的感應系統,調整戰略。
好講者,也是好聽者。
本文取自《科學人》雜誌2021年12月號,更多的內容歡迎閱讀《科學人》雜誌。相關訊息網址:sa.yli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