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再起

蝗災再起

文╱陳韻涵

為數眾多的蝗蟲年初肆虐東非國家並持續繁殖,蝗蟲喜愛的春季潮濕氣候過後,第二波蟲害威脅受災地區的糧食供應和人民生計,成為數十年來最慘的蝗災。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原本生性害羞且喜歡獨自生活,一生從卵到年輕蝗蟲(又稱作「蚱蜢」grasshopper),再到會飛的成蟲,屬於簡單且低調的存在。但有時候,沙漠蝗蟲經歷雙重人格般的蛻變,當牠們聚在一塊,就會變成群居小野獸。在後者這種新興的社會階段,蝗蟲會變色並群體行動,成為掠食性飛蟲。

百億隻成群 一天可飛200公里

蝗蟲群可能多達100億隻,範圍擴及數百公里。牠們一天可飛200公里,無休止地進食和繁衍,破壞農村生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就算只是普通規模的蝗蟲,也能吃下2500人夠吃1年的農作物。

當蝗蟲的數量超過一定標準,聯合國便會宣布「蝗災」(locust plague);蝗災一詞以瘟疫(plague)比喻大批蝗蟲遷徙如瘟疫般蔓延。上一次蝗災2003-05年發生在西非,造成25億美元的農損。FAO估計,沙漠蝗蟲影響全球10%人類的生計,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遷徙害蟲。

年初鬧東非 威脅多國糧食安全

今年稍早,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群蹂躪東非,吃掉大量農作物和牧草,威脅許多國家的糧食安全。掠奪成性的蝗蟲1、2月迅速在東非壯大,摧殘肯亞、衣索比亞、索馬利亞和巴基斯坦,成為肯亞70年來、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25年來最嚴重的蝗災。

蝗蟲喜愛3月起的潮濕氣候,對農作造成第二波「前所未有的威脅」,尤其是東非國家,該地區已因衝突、旱災和水災飽受糧食匱乏之苦。

FAO表示,蝗蟲數量在今年初達到高峰,數十萬頃糧作和牧草已遭飛掠東非的蝗蟲破壞殆盡,牠們每天吃掉180萬噸蔬果。地方政府擔心,蝗蟲危機導致農產下降,威脅已因洪災和乾旱影響的糧食供應。聯合國估計,將有超過2千萬人受影響。

第二波再起 種子發芽就被吃光

FAO資深蝗蟲預報員克雷斯曼說:「FAO最擔心肯亞和衣索比亞,第二波蝗災可能比第一波的規模更大,加上第二波蝗災恰逢兩國雨季初期,這也是農夫播種的季節,種子正要發芽卻碰上飢腸轆轆的蝗蟲過境。」他說,現階段的成熟蝗蟲很快將產卵,而到了農作採收季,下一代蝗蟲剛好孵化,形同對農作造成雙倍危害。

在肯亞東北部務農的68歲瓦克是蝗害受災農之一,近期降雨讓長時間的乾旱畫下句點,他原盼本季豐收,但蝗蟲2月吃掉他費心耕種的所有玉米和豆類。

瓦克說:「牠們吃掉了我們絕大部分穀物,而牠們沒吃的作物也枯死了。這重傷了我們,我們看到食物卻無福消受。」瓦克想起之前的蝗災,形容大批蝗蟲飛掠宛如烏雲飄過,遮蔽藍天與豔陽,「白晝轉瞬成了黑夜」。

颶風和豪雨 極端氣候助長繁衍

今年蝗災侵擾的原因可追溯至2018-19年的颶風和豪雨,沙漠蝗蟲通常棲息在西非和印度之間約30個國家、約1600萬平方公里的乾旱地區。聯合國表示,阿拉伯半島南部兩年前的濕潤條件有利第3代蝗蟲悄悄地大量繁衍。

2019年初,第一批蝗蟲群飛往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並在遷徙到東非前再度繁殖。時至去年底,厄利垂亞、吉布地和肯亞都出現蝗蟲群;今年春季孵化的蝗蟲未來幾個月將進犯葉門和伊朗南部。

克雷斯曼說,儘管蝗災分布的地理區域廣闊而難以對抗,但各國可以更努力,遏止蝗蟲族群激增。他說:「如果部分關鍵國家更努力控制,或許能讓蝗災規模維持在最小。」

監測+控制 減少數量遏止蝗災

就蝗蟲的數量和破壞力而言,非洲蝗災堪稱東非空前,各國慌亂因應。遏止蝗災爆發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分別是監測和有效控制。

FAO經營的「沙漠蝗蟲資訊服務」提供關於蝗蟲孵育、規模和入侵地點的預報、提醒和即時警告。不過,一旦蝗蟲的數量突破特定標準,就必須採取緊急措施減少蝗蟲數量,預防更多蝗蟲孵化和擴散。

仍有許多研究持續鑽研對環境友善的殺蟲方式,如生物殺蟲劑或引進蝗蟲天敵,但蝗災受害國普遍透過人工手動、地面車輛或飛機從空中噴灑殺蟲劑到害蟲身上,這樣能在短時間內以化學藥劑精準殺害特定的蝗蟲群。

FAO已協助受害國政府執行多次空中灑藥殺蟲的任務;截至5月初,已在受蝗蟲侵襲的10國、超過24萬公頃的土地噴灑殺蟲藥劑,各國也有數百人受訓執行地面殺蟲任務。克雷斯曼說,當前的殺蟲任務較年初更有效率,所幸因應新冠肺炎實施的行動限制,未大幅影響任務。

在地廣人稀的偏遠地區,控制蝗蟲數量仍是一大挑戰。克雷斯曼說,殺蟲隊員永遠無法得知成功剿滅蝗蟲的比例。儘管如此,當前行動將決定未來局面,若蝗蟲群遷徙到更遙遠的國度、騷擾更多地區且破壞更多農作物,就會演變為蝗災。基於此原因,合作並分享知識和技術,避免情況惡化就很重要。

但對肯亞農夫瓦克而言,一切都為時已晚,他和家人只能揮舞塑膠桶並大喊,盼藉此嚇跑蝗蟲。他樂觀看待這一切,說道:「這是神的旨意,(蝗蟲)是祂的軍團。」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