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當一次老師

讓學生當一次老師

作家張日郡╱撰寫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這是我在寫作課時,常問學生的問題。

無論教學、演講或是寫作,我都以為換位思考是相當重要的一種能力,讓人離開慣性思考的舒適圈,一旦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也會比原先更加全面。就寫作而言,與其讓學生耽溺於學生身分,便只能面對老師命題的作文題目,還不如讓他們換位思考,自己體認老師的出題邏輯,自己當自己的老師。

我引導學生們閱讀一則關於海豚的新聞報導,內容陳述一隻名叫溫特的海豚,被捕蟹籠所傷,雖被人類救助,仍失去整個尾鰭及兩截脊椎骨。溫特身殘心不殘,發揮其求生的本能,發明了怪招游泳。後來,人們還為溫特裝上了人工尾鰭,使之重獲新生,甚至擔任義肢大使,與身障兒在海中共游互動,撫慰人心。

人們看待溫特的故事,重點自然放在身殘心不殘,如此方能鼓舞人心,正因如此,好萊塢也才會以此發想拍成電影。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部電影上映時,他們年僅7歲,對此毫無印象。我給他們的第一個任務即是,如果他們是電影片商,該如何命名?由電影入手,實則為了引起他們討論的興趣,其次則想考驗他們換位思考的能力。

那麼要取什麼片名,既能符合故事內容,又能擁有美感呢?其次,好的片名著實影響票房,片名如何引人好奇又得換位思考,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開放討論後,他們不斷重看新聞、尋找線索,絞盡腦汁也笑料百出,諸多片名一一出爐。只是第一次當片商,不見得就上手。不少組把重點放在了溫特斷鰭這點上,如蔚藍傳鰭、患難見真鰭等。片名中的鰭字,總讓人有種到了魚市場的感覺,這似乎是部生態紀錄片?另一些則改編既有片名,如奔跑吧!尾鰭、訓豚高手、進擊的海豚等,這些片名又過於奇幻,海豚可能會飛或是吃人之類的。另一些看似中規中矩,卻是比較合適的片名,如飛越生命的缺口、泳不放棄。我驚艷的是,泳不放棄正是好萊塢電影的片名。全班也為之驚呼。

為溫特取名泳不放棄那組,同時也是班上寫作成績最好的那組,我相信這絕對不是偶然巧合……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