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

後真相

文╱管中祥

雖然許多國家卯足全力,甚至立下重法以防堵並嚴懲假消息,但假新聞或假消息仍然滿天亂飛,這樣的現象究竟是因為「防疫」不佳,或是另有隱情?

假消息出現 涉及多重角色

假消息的出現與蔓延涉及到社會中的多重角色,除了有人刻意製造、媒體把關不力,社群媒體捲起的同溫層效應,也和閱聽人輕易相信的心理有關。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已經嚴重地沉浸在「後真相時代」。

哈佛大學擴展學院倫理學講師麥金泰爾(Lee  McIntyre)在其著作《後真相:真相已無關緊要,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假》書中,引用《牛津辭典》的定義,指出「後真相」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情況。」

後真相時代 容易自我詮釋

簡單說,「後真相」現象指出事件的真相是什麼,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重要,因為人們在意的不是真相本身,而是他自己如何理解、詮釋、記憶「真相」。換句話說,「後真相」並不是說真相不存在,而是強調人們習慣從自己的立場詮釋真相,甚至認為自己所認知的真相才是真正的真相。

例如,你很討厭某種類型的人,他的任何行為你都認為不懷好意,即使有一天,他做了好事、說了真話,你也不願相信,甚至當你發現他真的在做好事、說真話,你也可能會以為這只是他虛假的表面。

這種情況不是什麼新鮮事,反而是我們慣常認識及理解事實的方式,就如同麥金泰爾在書中指出,在資訊唾手可得的網路時代,許多人只關注與自己立場相同的新聞,或是只相信來自同溫層的網路、從他人聽來的訊息,然後又將這些事件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輕易地評斷劃分。

認知偏差 助長假消息滋生

在《後真相:真相已無關緊要,我們要如何分辨真假》書中,麥金泰爾先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直接表明,後真相「最深層的一項根源,也是一項與我們長相左右的生物特性:認知偏差,這在人類的演化史中,早就建構在大腦內部」。也因此,我們會產生「自我防禦」,努力避開讓我們心理不適、與我們認知不同的訊息,相反的,會相信那些讓我們心情愉悅、價值相符的消息。

在此前提下,假消息有了滋生的空間,政客一旦掌握人心,自然也懂得如何製作訊息來鞏固並擴大支持者。

書中以美國總統川普的崛起為例,討論假新聞如何影響美國總統選舉。川普使用挑動情緒、詆毀抹黑、嫁禍、分化與假造的宣傳技巧,非常符合特定階層的心理需求。他的選戰策略不但吸引了選民的期待,也讓大眾媒體嗅到商機,大量播放川普新聞,吸住觀眾的眼球及廠商廣告的投入,再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原本就壁壘分明的同溫層,更加分化與對立,假消息也因此更加快速傳散,主流媒體及社群媒體不但趁機發了大財,更成了川普登上總統寶座的重要推手。

民眾的心理、政客的操弄以及媒體的放送,不僅讓假消息四處擴散,更引發民粹主義的風潮,書中最後也引用研究人類大屠殺的史學家提莫西.奈德(Timothy  Snyder)的警告:「後真相是前法西斯主義(pre-fascism,編按:意即假消息若過度蔓延,該國將可能成為過度信奉單一價值、不容異己的法西斯國家)。」這樣的提醒看似相當沉重,但卻在世界各國同步發生,逐步毀壞人類社會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基礎與民主體制。

作者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5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