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不可失,悠遊雞史 : 讀《雞冠天下》

你知道鮮嫩多汁的炸雞是誰發明的嗎?停!我知道你在想什麼,絕對不是肯德基爺爺。在西非和美國蓄奴的時代,貧窮的非裔美國人是養雞業的先驅, 當時的黑奴不允許擁有私人財產,但可以養當代被白人鄙視的雞隻。炸雞的食譜追溯到非裔美國人,他們逃離南方的大屠殺和貧窮時,甚至不忘在往北方的火車帶上他們僅有的食物──炸雞,在逃跑的路程中,鐵道周圍留下可觀的雞骨頭。一路相隨的炸雞文化,甚至讓往北方的火車有了「雞骨快車」的稱號。

從不同的視角,歷史、醫藥學、生物學,窺探「雞」幾千年來的秘密,透過《雞冠天下》可以發現屬於雞的奧妙史。雞與人類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互相羈絆、影響著;在不同時空,人類歷史的演變之下,雞在我們生活中擁有不同的定位。

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鳥類

在現代,有超過兩百億隻雞住在地球上,而鳥類數量第二的紅嘴奎利亞雀也才二十億隻。雞可以說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鳥類,除了在南極洲跟梵蒂岡, 隨處都可見到活蹦亂跳的雞隻。前者是為了保護企鵝免於罹患疾病,;後者則是因為迷你小國沒有空地可建造雞舍。

若要追溯最原始的雞,紅原雞是亞洲南部叢林中的原生雞。紅原雞體型較小,僅有一公斤,尾巴不到三十公分。紅原雞是種雜食性動物,不同於烏鴉、麻雀,愛食活的蟲子的特性,便能輔助農夫清除田中的害蟲。牠們擁有定居與夜間群棲的習性,更因偏好在低彎竹竿上睡眠的習慣與易被鷹和胡狼獵食的弱點,相較於夜晚在籠內會焦躁不安的其他鳥類,而更適合住進雞舍。紅原雞在人類欲望的驅使下塑造成各式家雞品種,因此現今叢林中的紅原雞未擁有純正血統,而牠們多數已被人類馴化。不只是紅原雞,許多野生族群的純正基因也因人類的各種改造,正漸漸凋零。

暴龍是雞的祖先?

你相信「暴龍是雞的祖先」嗎?在 2003 年的一次研究,施懷澤及助理在研究化石時,發現某橡膠物質為暴龍的血管,因此發現第一份恐龍組織。但現實世界與《侏羅紀公園》情節不同,人類是無法從中獲取恐龍的 DNA。

2007 年,有科學團隊從六千八百萬年前的暴龍體內抽取出某蛋白質,該蛋白質與家雞體內的一種蛋白質幾乎相同。並且在暴龍身上找到六組跟雞幾乎相同的蛋白質序列,並在鴨嘴龍骨頭找到八組跟雞很相像的蛋白質序列。

綜合上述,可以證明雞和恐龍有著關聯的遺傳證據,《科學》期刊文章也平息了「將鳥類與恐龍放到同一棵演化樹」的問題。換句話說,暴龍就是雞的祖先。

雞可以治療你的疾病

雞在醫療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從雞隻到產出的雞蛋再到餐桌上的雞 湯,都具有醫療效果。幾千年來,雞被當作「鳥藥箱」使用,經常出現在古代藥方之中,含有玻尿酸的雞冠可以緩解關節炎,還可以提拉下垂老化的皮膚; 雞骨中的蛋白質還能緩解患者的疼痛。雞湯撐過了長時間及科學驗證的考驗, 雞肉中含有半胱胺酸,有溫和的抗發炎效果。

受精雞蛋則擔任製作流感疫苗的功臣,其重要性就在需透過細胞的培養才能夠製作。從 1918 年美國發明出疫苗技術後,每年都能製作 6000 萬劑疫苗, 阻止流感的大流行。除此之外還能製造出水痘、天花、黃熱病、斑疹傷寒等疾病的疫苗。雞隻會傳染給人類的禽流感,反成為疫苗功臣,再次展現人類與雞愛恨糾葛的歷史。

牽起你與書的「雞」絆

在現代,餐桌上、科學研究上都少不了雞的存在。雞,不僅是食物。在基督宗教當中雞是代表背叛還是光明?印度的鬥雞行為是代表宗教習慣還是娛樂工具?為何雞成會為峇里島祭祀的主要牲畜?

本書知識的豐富度在於廣泛的的議題討論,專業度在於多樣的科學研究及人文社會探討,趣味性在於舉出貼近日常的例子,是一般科普文章觸不可及 的。

在翻開書本時,將耐心注入其中,當你尋覓到其中的趣味性時必定會欲罷不能。就趁現在,機不可失,快來閱讀《雞冠天下》,探索屬於雞的奧妙史!

基因剪刀: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本書是有關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珍妮佛.道納的故事,也可以說是一本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的年史,作者華特.艾薩克森藉由多次訪談珍妮佛. 道納、她的工作夥伴以及競爭對手,將道納的成長過程、研究 CRISPR 的順與逆、科學家們對 CRISPR 專利權申請戰的追逐和 CRISPR 在疾病上的應用以及衍生的倫理議題,一一娓娓道來。

到底是什麼事物驅動了珍妮佛.道納進入生物化學的領域,並且和基因編輯的革命有了不可分割的交集,這一切要從她的好奇心和一本書⟪雙螺旋⟫開始說起。她自小就對大自然萬物都想去了解,同年齡的小女生可能在玩芭比娃 娃、辦家家酒,她則是喜歡研究蕨類、蜘蛛,研究生物界的有趣現象、發問並想要找出答案。而⟪雙螺旋⟫這本書則是扮演了把道納推進科學領域的推手,道納說科學的本質不該是只有實驗室、試管、顯微鏡這些刻板印象,她覺得科學 就像推理小說,俯拾皆是線索,等著人們去解謎。

而這個唸起來很像吃洋芋片聲音的 CRISPR  又是何方神聖呢?它的全名是「常間回文重複序列叢集」,最早是由日本科學家在大腸桿菌中發現的,後來有更多發現證實許多細菌都有 CRISPR,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種免疫系統,書中提到道納一開始是研究 RNA 結構,因緣際會進入到 CRISPR 這個領域,和埃瑪紐埃爾.夏彭蒂耶合作,研究 CRISPR 的運作方式。這運作方式簡單說明就是當病毒大軍攻打細菌,細菌裡的酵素 Cas9 會「剪下、存放」病毒的某些招式(就是病毒的 DNA),儲存在自己的 CRISPR RNA 裡(簡稱為 crRNA),並製作一條與其有互補關係的引導 RNA(也就是 tracrRNA),下一次同樣的病毒來侵犯,就可以被辨識出來,就像警察手中有犯人的大頭照一樣,看到相似臉孔便追捕,細菌看到病毒和引導 RNA 長得是左右相反的,就把它殺掉。在書中, 作者盡力地描述將這套艱澀難懂的技術讓大眾了解,但對於不是專攻生物學的讀者,可能需要反覆閱讀並再三細嚼,才有可能略知一二。因此相對的,我更喜歡道納是如何描述給她 9 歲的兒子明瞭自己所研究的,其實科學家利用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也就是細菌花了很長的時間將自身演化,以期防禦病毒,這條數十億年被反覆驗證的真理,開啟了基因編輯工具的大門。

當然,研究 CRISPR 的科學家不是只有道納夏彭蒂耶這組團隊而已,世界上頂尖大學的實驗室紛紛加入這場競賽,「健康的競爭會為人類的發明添柴加薪。」道納這樣子說,有競爭更會燃起科學家的鬥志,但不可諱言的,被冠上第一個發現者、發明者的頭銜也是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的。其中一定要提的競爭者就是 MIT 的張鋒團隊,不止競爭論文發表,還在專利權上爭鬥,直到現在這場戰役尚未落幕,誰都不肯讓步,畢竟這牽涉到了巨額權利金以及榮耀的歸屬,雖然我覺得評斷這競爭背後的意圖是沒有意義的,但我贊成作者的見解, 他說若這幾位科學家是合非競,那麼基因編輯技術的成長是否會更躍進,當前無解疾病看到曙光的機會可以提前來到呢?

全書在闡述道納如何利用 CRISPR 技術帶起基因編輯革命的故事之餘,也同時引導讀者思考基因編輯的道德議題,以及當前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當下, 基因編輯可以為人類做些什麼。提到倫理議題,最爭議的就是中國生物學家賀建奎利用 CRISPR 技術來修改受精卵的 CCR5 基因,為的是讓胎兒對愛滋病毒免疫,這實驗引起了很多的撻伐。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在沒有人能保證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不會產生其他突變風險的情況下,就貿然把此技術直接應用到人類 上,實在是弊大於利。此外作者也提到有些生物駭客主張這樣的技術應該要像軟體程式一樣開放所有資源,讓每個人都有途徑可以接觸得到,如此主張讓保守的科學家擔心一旦基因編輯技術落入有心人士之手,會阻礙其發展。雖然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案例,但本質終歸都是回到你我心中的道德底線去做判斷, 我想這也是作者想要讀者去體會的吧!

微小基因背後的巨大秘密: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杭汀頓舞蹈症,患者從一開始肌肉不自主抽動,漸漸智力喪失,無法行動、說話、進食,最終腦細胞壞死而死亡。鐮刀型貧血症,本是負責傳送氧氣到全身的重要功臣——紅血球,因為變形成鐮刀狀反叛成了健康殺手。患者可能早夭,儘 管活過成年,一輩子仍要活在身體各處因缺氧而造成的劇烈疼痛中。除了上述兩個例子外,還有許多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致病原因皆是「看似」不可抗逆的基因遺傳。然而,就在一項既方便又簡單的基因編輯工具 CPISPR 被發明之後,人類對付這些遺傳性疾病似乎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

將 CPISPR 作為基因編輯工具的過程,夾雜著科學界的競爭、合作與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本書作者華特.艾薩克森,以《賈伯斯傳》、《達文西傳》等多本人物傳記聞名。「我的這趟旅程,起源於生物科技會是下一個偉大的科學革命思考」他在後記寫到,這個動機使他執筆寫下這本以主角珍妮佛.道納為主軸的故事,帶領讀者踏上這段基因的奇幻之旅……

故事的開端——好奇心的驅動

珍妮佛‧道納是將 CRISPR 與基因編輯工程兩者連接起來的重要橋梁之一。促使他走上科學這條路的重要因素有兩個:真誠熱切的好奇心和她的父親。從童年在野外發掘大自然的美,加上父親對她在科學熱情上的啟蒙,小道納心中便種下了對科學好奇心的種子。這顆種子強烈地讓她想為自己對自然的種種疑惑找出解答,因此最終決定踏上了科學之路。

靠著自身天賦和努力,道納一步步前進。儘管過程中與到瓶頸與他人懷疑的眼光,但在自身對科學的熱愛和爸爸的支持下,她慢慢從困境中走了出來。「我會證明給你看,如果我想走科學這條路,我就會做到。」她在內心發誓。

而她確實做到了,不但成為柏克萊的教授,擁有自己的實驗室,更在 2020 年與合作人埃瑪紐埃爾.夏彭蒂因對 CRISPR 作為基因編輯剪刀的有著巨大貢獻, 成了諾貝爾化學化學獎得主。「這些基因剪刀將生命科學帶盡了一新的紀元。」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在公布得主時宣稱。

成功背後的秘密與拉扯——合作競爭與科技道德

CRISPR 的成功,絕對不只道納一個人的功勞。事實上,CPISPR 一詞早就被提出,在後續許多科學家的合作與研究,為這項科學革命性的技術拼上了一塊塊不可或缺的的拼圖。然而除了合作之外,競爭也是推動 CPISPR 前進的重要動力之一。合作是我們對科學普遍的認知與想法,但聽到競爭專利、獎項、名聲時,許多人腦中卻會不自覺把其與自私畫上等號。然而競爭帶動發現,引用道納所說的競爭是「給引擎增加動力的火焰」。CPISPR 的發現與應用完整呈現了科學界的合作與競爭。本書第三篇很大篇幅在講述在柏克萊道納與在布洛德研究所的張鋒之間的競爭是如何帶動 CRISPR 突破性的發現。

CRISPR 的基因編輯技術面對的除了科學家之間的愛恨情仇外,更難的關卡是在面對科技道德與倫理方面。當 CRISPR 運用在治療遺傳性疾病聽起來是個很美好的工具。不過,實際上會像理想中的那麼美好嗎?當這項操作簡單的工具被拿來濫用時,會不會造成人類遺傳上永久性的傷害?當我們拿來編輯人類的智商、身高、膚色等基因時,會不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縮減基因遺傳的多變性?這些都是道納十分憂慮的,如何在道德與基因編輯下取得平衡也成了科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

智者之姿——客觀的判斷力

本書是以道納的角度出發,因此書中主線多少都會帶著道納的立場,尤其講到後面的專利權之爭時,道納的競爭對手張鋒看起來有點像小說中的反派。然而在科學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若讀者自動帶入立場而否定了其他科學家的貢獻,那便不是探究科學該有的精神。因此冷靜的判斷與取捨是讀這本書時應該具有的能力。

想了解道納在科學路上面對的挑戰與心路歷程?想知道更多 CRISPR 背後高潮迭起的故事?想體會科學家家們彭湃的熱情?趕快翻開這本破解基因碼的人, 跟著作者的線索,抽絲剝繭、一探究竟吧!

深思熟慮的反叛:讀《反叛的科學家》

你曾有過反叛的衝動嗎?據研究指出,人類在青春期時,最容易出現反叛的舉動,在這個兒童期轉變為成年期的過渡期間,青少年的不穩定情緒和嚮往獨立自由的渴望,往往使他們「反叛」。而《反叛的科學家》以「反叛」此強烈字眼為標題,不禁讓人思考,早已度過青春期的弗里曼.戴森的「反叛」,究竟是出自於什麼目的?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透過二十九個篇章來表達他對於「反叛」的理解,及其利用新思想打破傳統的歷程,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走進專屬於他的物理世界。在這本書裡,也呈現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弗里曼.戴森對於不同議題的見解──從二戰的始末、二十世紀中葉的核武與原子彈 及氫彈的發展,到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氣候變遷,最後甚至提到奈米科技和智慧外星人的現狀與未來。

本書映照了弗里曼.戴森這位物理學家的非凡智識,也足見其思想敏銳之未來學家的身分。首先,作者聚焦當代議題,從他評價不高的簡化論下手, 並分析愛因斯坦晚年陷入簡化論黑洞的原因,接著以簡化論的角度分析新科技帶來的貧富差距,以及生物基因學和氣候變遷的隱患。

談完現代議題後,作者利用自己的過往經驗分析「戰爭」。在二戰期間擔任皇家空軍科學家的弗里曼,對當時創建新科學及參與發展原子彈氫彈的物理學家都有近距離的觀察,並以過來人的身份,解釋了核武的利弊,點出核武存在的意義,只是像二戰時的將軍們,大多時候僅是一個精神支柱,而戰爭,也只是打著和平救世界的幌子來摧毀世界。

了解科學的最佳方式就是去了解那些研究科學的人。作者接著引領讀者進入

「科學名人堂」,帶著讀者認識家喻戶曉的牛頓、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年輕改革派的代表海森堡與狄拉克等卓越科學人士。在這些科學家精彩的人生故事中, 作者也會提到和其中幾位見面時的插曲,有時則對他們提出評論,但無論如何, 作者必定將焦點拉回「反叛」的主軸上,並為我們闡釋這些科學家的獨特反叛。在這些篇章中,作者更像經驗豐富的法官,為我們分析、「審判」科學史上的衝突。偶爾,他也會親自參與自己的「審判」,例如在分析革命派和保守派時,他坐穩了保守派的立場,但同時卻又公正客觀的主持這場裁決。

本書的最終章,是作者最為主觀的個人與哲學理論。首先,他以戴斯蒙德.

柏納的著作為基礎,延伸他對未來的看法。其次,他講解了神學與科學之間的聯繫,以及基督教在歷史上與科學之間的摩擦。再來,他以許多例子、實驗,探討了心電感應此超能力現象存在的可能性,他的觀點雖引起相當兩極的討論,但他始終保持著科學的精神,在實質證據出現前,他僅以「假設」的態度看待此議題。最後,作者討論了哲學與宗教的重要性,他以九一一恐怖事件和日本的神風特攻隊為例子,講述了宗教與意識形態的洗腦作用,其沉重的筆觸引人思索,究竟生在其大環境下的人們,是否曾經想過「反叛」?或者在威權與群體的壓力下,失去了反叛的動力,只能坐上一去不復返的飛機,朝著所謂的信仰飛去?

在作者眼中,科學家分成兩類,一種則是在某一科學問題中,深度鑽研且執著數年的刺蝟,如愛因斯坦;一種是伎倆很多,對任何事情有興趣,且能輕鬆的游移在不同科學問題中的狐狸,如作者本人。從這本書裡,充分展現了作者飽含深度與廣度的學養,讀者能看見他對於人道議題和和平的關切,以及對於氣候變遷與科技發展的獨特見解,更能從中了解他對於未來的憧憬與憂慮。

經歷過二戰及二十一世紀的科技發展脈絡,作者見證了現代科學的躍進,卻不似保守派科學家般拘泥於傳統,他總是關注時事且適時的「反叛」。在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時,若想好好的「反叛」一場,那麼就打開《反叛的科學家》,跟著這位傳奇物理學家,走進他獨一無二的「心世界」吧。

以雞之名,詠讀歷史:讀《雞冠天下》

「大吉大利,今晚吃雞」(Winner winner, chicken dinner)。「吃雞」如何能成為跨越時空連結拉斯維加斯賭徒與 PUBG《絕地求生》玩家的文化元素,且讓資深的雜誌專欄作家 Andrew Lawler(安德魯・勞勒)的《雞冠天下》來告訴你答案。作者從大量的文獻、考古研究資料,搭配其親自走訪現場的接觸,抽絲剝繭為讀者介紹歷史上屬於「雞」的光輝時刻。雞不再只是雞,而是人雞自然史的共同創造者。

如同作者所述,雞是史上最被精巧規劃生產的生物,對於在都市長大的我們,雞鳴即起並不是正常的生活經驗,面臨天天水煮蛋、溫泉蛋、荷包蛋這種以營養之名的便利早餐,我甚至感到有點「蛋蛋」的哀傷。直到 2022 年初許多人在 FB、IG 曬「雞蛋富翁」照,才發現「雞事」可以升級到「國事」的高

度。對雞排、炸雞的熱愛,或許不足以驅使我們去讀一本以雞為主題的書,但本書作者竟然是因為雜誌總編的順口一問,而進入發現雞史的偉大航道。究竟是什麼樣的「雞遇」,讓作者投入這麼大的心力在生活中這麼不起眼的雞身上?

本書共計 13 章,由二十世紀初對於現代家雞共同的祖先—紅原雞(東南亞的紅色叢林雞)與其他近似鳥類不同的特性觀察研究開始,述說這個差點因生物演化太成功而「基因滅絕」物種的保種故事;透過考古的少量資料(雞是一種鳥,但要在考古證據或古老傳說裡區分出雞與鳥並不容易),拼貼出家雞由東向西歷經人類三大古文明—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的旅程;雞雖然常作為勇氣的表徵,但「弱雞」才是它在生物傳播的真實面。不依靠人,家雞不可能有這樣波瀾壯闊的歷史。除論述生物學上紅原雞適於人群而被馴化外,雞的各種實用價值,從古代文獻中雞的療效到現代流感疫苗仍大量仰賴雞蛋,雞不僅被賦予社會文化意義,更是人類最切身的需求。

正因「人雞」緊密不可分,經馴化的家雞移動的軌跡,成為人類跨境交流的重要參考指標,哥倫布是否真的「發現」新大陸,或許還得看雞的 DNA 序列比對研究。若覺得這樣還不足以「雞」冠天下,那麼,達爾文的《物種起 源》總具有足夠的份量吧!家雞源於紅原雞與雞是上帝直接創造物種的爭議, 讓再平凡不過的雞,成為演化論的推手。如果對文化、語言、經濟有興趣的 話,作者帶我們穿越歷史場景,了解像是為何雞經常被用來形容男性的性器官

(但其實雞沒有雞雞)、雞與宗教的關係、鬥雞文化與動物保護、雞如何成為人類重要的經濟動物等議題。最後作者則描繪人雞的未來,提醒我們千萬別忘了雞是活生生的動物,有著令人敬畏的歷史。

個人覺得較可惜的是缺少四大古文明中,中國有關家雞傳播路線的研究。作者從遺傳學角度,認為雞的多樣性指向家雞馴化以東南亞為單一原鄉。若確實如此,經馴化的家雞是如何由東南亞傳到中國華北地區?西元前 1 千多年的

殷商文化的甲骨文,不但有象形的「」,也有加上「奚」形聲的「」1,證明雞在信史之前早已融入當地,不曉得作者會如何詮釋這樣的證據。雞會改變

我們所熟知自周朝由中原向東向南拓殖的「歷史」嗎?若是,那稱《雞冠天

下》確實不為過。

整體而言,本書立場明確,就是「為雞正名」。以家雞及其共同祖先紅原雞為軸,橫跨生物、歷史、社會經濟、科學研究等領域,由史前文物的蛛絲馬

跡、人類文明歷史、埋藏在語言裡的文化與宗教意涵,到雞隻在現代科學研 究、經濟社會的重要角色逐一舉例說明,相信讀完這本「跨域」幅度這麼大的書籍,你也會和我一樣成功被作者說服。「雞」,無論就 CP 值或對歷史、科學的重要性,恐怕才是人類真正實質意義的好朋友,以後有人問到底我是貓派還是狗派,我會全力支持雞派。


※甲骨文中「雞」圖形資料,來自漢字起源網站(http://qiyuan.chaziwang.com/),查詢結果網頁如下:http://qiyuan.chaziwang.com/etymology-8954.html(2022/09/27)

基因編輯的奇幻旅程: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是什麼讓一位聲譽卓著的科學家吃足苦頭,想要推動生殖細胞的基因改 造?「破解基因密碼的人」真的只靠著一個人的努力就達成了他的成就嗎?在擁有了可以以工程手法造人的工具後,人們是否應該扮演上帝,為我們的基因庫帶來永恆的改變?科學家們一場場足以改變人類歷史的競爭、背叛即合作在作者華特•艾薩克森筆下生動上演。

有別於一般科普讀物的生硬無趣,曾任時代雜誌總編輯的華特•艾薩克森以小說般的手法,娓娓道出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 的發展歷程。他從本書的主角—發展 CRISPR/cas9 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珍妮佛•道納在童年與《雙螺旋》的美麗邂逅中巧妙的引出了基因與演化遺傳的歷史,毫無違和的為讀者補足了相關背景知識,接著引領讀者跟隨著道納成長的腳步,跌跌撞撞的進入了探索基因的大門。在成為科學家的旅程中,道納走的並不輕鬆,一路上他曾困惑也曾受到質疑,然而也有許多人幫助他一一克服困難,並成為 RNA領域的權威。而在一位專門研究 CRISPR/cas9 的科學家埃馬紐埃爾·夏彭蒂耶的邀請下,身為 RNA 專家的道納跨領域的開始研究基因編輯的系統。

基因編輯工具 CRISPR/Cas9 最初其實是一套細菌古老的防禦系統,其功能為對抗他們的天敵噬菌體(詳見圖一),當時的科學家已經發現了此系統大部分的分子及其功能,卻始終無法在試管中執行此機制。夏彭蒂耶、道納和其他科學家在爭先恐後地想要成為第一組成功在試管中成功剪接的科學家,他們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想要找出關鍵的分子,在費了一番工夫後,夏彭蒂耶與道納發現了這個關鍵分子 tracrRNA 並將 tracrRNA 以及另外一段同樣重要的 crRNA 合併成了單一嚮導 RNA(引導 RNA),使這套細菌的系統成為以個可以用來剪輯基因的工具。然而在試管中執行基因編輯並不是競賽的終點,科學家們希望能夠將這個源於細菌的系統應用於編輯動物基因,甚至是編輯人類基因。這個偉大的目標吸引了更多的科學家投入這戰況激烈的戰場,使得整個科學界瀰漫著一股火藥味,在下半場的競賽中,另一位科學家—張峰脫穎而出,率先發表論文說明如何修改這套系統使之能應用於哺乳類,也就是宣示了 CRISPR/Cas9(詳見圖二)的誕生。不過他的勝利充滿爭議,包括道納在內的許多科學家質疑張峰在競賽過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同樣地也有一群科學家擁護張峰,兩方始終各持己見,互不相讓。但不可否認的,在改良細菌防禦系統,促成這個價格低廉、容易操作的基因編輯工具 CRISPR/Cas9 誕生的過程中,張峰也是一大功臣。

CRISPR/Cas9 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我們首度擁有了可以改寫自己基因的能力,但隨之而來的是道德方面的爭議,科學家們對於人類是否能夠基因編輯我們的生殖細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我們究竟是否有權利可以改寫全體人類的基因庫?當人類能夠花錢改寫後代基因時,是否會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並是社會底層再也無法翻身?難道天擇會是一個比人擇更好的演化方法嗎? 我們若是能夠將某些疾病的基因從全人類基因庫中剔除,何樂而不為呢? CRISPR/Cas9 的誕生究竟是人類的福祉還是帶來災難的源頭?一件意外的事故發生,對全世界拋出了震撼彈,迫使全世界每個國家必須立刻面對這個兩難的問題並制定出法律因應。科幻小說中令人害怕的情節真的會在現實上演嗎?還是這一切都只是杞人憂天呢?正如同道納所說的我們必須找出一條「謹慎的前進道路」,不能因為恐懼而禁止這項科技的發展,然而我們也不能在未經生思熟慮的狀態下做出莽撞的舉動。《破解基因碼的人》提供讀者一場科學與人性的奇幻旅程,人類探索未知的熱情從作者筆尖源源不斷流出,引領讀者隨著書中人物、情節一頁頁闖關,一同尋找未知的解答!

改變人類歷史的CRISPR: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孟德爾解開了遺傳的秘密,到華生克里克破解 DNA 的雙股螺旋結構,人類對於「基因」的研究有了大幅度的演進。這本書在一段故事中無形的加入科普知識,使讀者能自然而然的學習到許多有關遺傳和醫學方面的事物,也不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到困惑與不知所措。並藉由介紹珍妮佛‧ 道納以及發現 CRISPR 這項技術的科學家們彼此切磋、競爭的種種故事,帶領讀者們進入科研人的世界。同時間,作者也引入了一些道德議題, 例如:「CRISPR 能被運用在生殖細胞的編輯上嗎,它的底線該怎麼定義」?或是「父母是否應該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最優良的基因」?

先來談談本書主人翁的故事吧。珍妮佛‧道納 7 歲時舉家遷移到夏威夷。因為夏威夷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再加上道納天生具備的強烈「好奇心」,使得其對於自然科學有著深厚無比的興趣。後來,在偶然邂逅《雙螺旋》這本書後,使道納領悟到大自然不但符合邏輯,也令人敬畏。並確立了自己未來的志向成為一名科學家。就是在這股滿腔熱情下,道納創造出了一個繼雙螺旋結構之後的生物學奇蹟。

是什麼驅使科學家們日以繼夜的研究呢?本書有非常大的一部分都在談論科學家之間的競爭。競爭並不意味著進行激烈辯論的那般爭吵,對於道納來說,競爭是「給引擎增加動力的火焰」。她曾表示:「健康的競爭, 曾為人類最偉大的許多發明添柴加薪。」就像華生克里克威爾金斯法蘭克林那時破解雙螺旋結構的知名故事一般,CRISPR 的發現就如同重現當年的場景,上演了一場激烈的競賽。CRISPR 的研究過程中,主要的競爭者有 3 位珍妮佛‧道納張鋒以及喬治‧秋奇。各個都在過程中創下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作者鮮明的筆法,能讓讀者宛如身歷其境般的體驗競爭時的刺激與緊張感。當其中一位有了重大突破並發表論文時,另外兩位就會更加督促自己,想要在其之上再次有創新的發現。科學家會因為更加了解自然而喜悅,也會因為自己獲得了某個獎項、成為了某個領域的第一人或者是得到了某個頭銜而產生了成就感。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勝 心,科學家們會彼此爭奪獎項以及專利權,而在 CRISPR 這場龍爭虎鬥 中,最後的勝利者為珍妮佛‧道納

在 CRISPR 這個不同 TALENs 等過去複雜的基因編輯工具被開發後, 第一個面對的議題就是:CRISPR 應該被使用於那些用途,應該如何防範被恐怖分子成為製作生化武器的工具?「基因療法」是其中爭議性頗高的議題。透過基因編輯能有效的治療鐮刀型貧血、先天性失明、抵抗或診斷癌症等我們一般認為不可逆的身體疾病。這時,賀建奎卻跨越了科學家們所設定的道德紅線:編輯人類生殖細胞達到抗 HIV,讓史上第一對基因編輯寶寶出生。賀建奎聲稱他想要找到一個能幫助數百萬 HIV 兒童的方法。但科學家們因此次基因編輯感到震驚,指控這是一種「不負責任」且不具「醫療必要性」的行為。道納對於 CRISPR 被這樣運用感到反感,並在與多名科學家討論後達成共識:「希望有人有一天可以證明 CRISPR-Cas9 是一種有助於人類福祉的強大工具。」並強調編輯人類生殖細胞的風險太高,但如果未來能排除種種風險,或許編輯生殖細胞將不再是一道不可跨越的紅線。

「我們是否該為自己的小孩挑選優質基因?」成為了一個嚴肅的道德議題。贊成「生殖受益」的一派認同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基因才是合乎道德的事,儘管社會因此變得更加不平等。反對派的人則認為基因編輯會降低人類的基因多樣性且偏離常態,這個社會將不再有許多創意與激勵。面對這個問題人類該如何選擇?是該順應天擇,讓大自然淘汰篩選基因?還是由我們自己扮演上帝的角色自由編輯基因?這是身為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所必須面對與承受的選擇題

先驅們及 CRISPR 技術的無到展望新世界: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未來的趨勢是麼?這將會是本書令你大感驚豔的地方,從 CRISPR 技術的茁壯到成熟,也會是一般讀者們,從搞不太懂,到突然了解你們—現在的人類手中,實際上握有多大兵權。而在這項巨大突破的背後,究竟是誰在操刀研究、站在世界的頂端,並且早先世人看透地球最原始的潛在運作模式?

這本書,以主角珍妮佛•道納特殊的成長經歷開頭,以第三人稱視角,循著道納的成長軌跡,一路到進入各個名大學做研究,邂逅了一生的好教授,從跟在旁做研究的學生,到領導實驗室的計畫主導人,然後,即是 CRISPR 的出現,不論是某些現象的發現者,或接觸到此一內容的研究者,各個東補一點、西填一些,集合大眾之力,最後道納領銜的團隊趕在和另一些勢均力敵的團隊一同做了收尾,建構了對於此種基因編輯方式的基本運作原理,即其如何以顯著的優勢,打敗其他原先學界正在發展的基因編輯技術。前述僅作為此書的前三篇,而其他六篇則是 CRISPR 表演的舞台了。

從第四篇起,至第八篇即是對 CRISPR 應用方面的全面解說,但,在展望種種「疑難雜症」會從此徹底根除之外,其中也花了好一大篇幅在討論有關CRISPR 在未來的發展中必定會面臨的道德問題,由於剛好在近期發生了直接和道德議題衝撞的史無前例的大事件—全球第一位基因編輯寶寶的誕生,於是隱藏在數不清的美好底下的道德問題,也在 CRIPSR 華麗登場不久後,像突然被查獲的犯罪證據一樣地被推上了檯面。

至於本書有別於其他篇的第九篇,以延續至今日的新冠肺炎,擬作 CRISPR 得快速殲滅的目標,探討它能在這恐怖突襲中,扮演甚麼樣的關鍵救援角色。而終於在此篇的最後,珍妮佛•道納和其隊友一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關於作者的寫作動機,我絕對不認為他單單只是為了幫一個諾貝爾獎得主寫下她應得的傳記,畢竟作者在此書的每一處都在告訴我這一點,在暢遊書海的同時,不斷提到的新人名當中,有幾乎一半都是曾經的諾貝爾獎得主,而那麼多頂尖人士當中,為何作者僅挑選了道納一人?根據自身猜測,絕對是她的研究成果把她推向了無人能及的至高處,更可以說,那些先前的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也是在期待著將來有一天,會有一個集大成者,把所有一切轉變成為一個不單只是研究成果的,一個對於人類科技發展的巨大進展。就是由於她是 CRISPR 技術的收尾人,她比任何其他產出片段研究成果的諾貝爾獎得主更有理由被寫入人類大歷史。

此書的優點,先以整本書的格局來論,首先它的目錄即讓人完全明瞭從頭至尾的大脈絡,篇章分明,各個主題詳細的劃分開來,再加上章名下方貼心的關鍵字,這已經使一本五百頁的書讀起來輕鬆容易,另外,非常多的圖片也讓文字人名增加了型態,使讀者們能直接的聯想那些人的個性。作者筆法的言簡意賅,更使得讀者們有辦法輕易、快速的抓到此章的重點,並且,我認為作者也盡可能得使本書的核心議題表露無遺,以我的接收,這本書當然是提到了主角道納及 CRISPR 的出場,但另一點更重要的,我想作者是用篇幅占比來顯露真正重要的核心,那即是在 CRISPR 這把神的手術刀出現以後;在我們人類能掌控的一切,突然爆炸性成長後,我們將會如何運用這些進步?套句俗話,「一個人的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重」,當基因編輯,這聽起來極為複雜的技術,普及於全世界各個角落,,當所有人都有能力改變原先已經認命的事實,而法律也正為這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苦惱時,這世界,究竟注定會面臨多大規模的混亂?

又,要如何趕在事發之前止住一切的過於飛快;一切的渴望,的過於衝動。

氣候變遷深淵中的最後一道光:讀《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氣候緊急時代來了》這本書由《紐約》雜誌副總編輯大衛‧華勒斯   威爾斯編撰,揭露現今氣候變遷最殘酷的事實,說服大眾正視氣候變遷的問題,能團結一心想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作者將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來闡述他的觀點:第一部分「最後警報」點破人們認為氣候變遷尚未嚴重的假象,讓大家感受到氣候變遷的急迫性和嚴重性。第二部分「氣候危機來了」說明警報的內容,將氣候危機細分為十二項,分別是致命熱浪、糧食短缺、洪水氾濫、野火蔓延、極端氣候不斷升級、淡水枯竭、海洋垂死、空污危機、氣候瘟疫、經濟瓦解、氣候戰爭和系統危機,針對每項危機做更深入的討論,並同時引用大量數據來佐證,使描述的內容更加具有說服力。第三部分「警惕冷漠、虛無主義與自滿」分析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背後還牽涉到六個面向必須解決   對末日故事的冷漠、資本主義危機、科技教派的依賴、消費政治學、停止進步之後的歷史和人類在現今末日世界的倫理道德,每個面向都是導致氣候危機不被重視的關鍵因素,必須一一擊破。第四部分「將眼前的動盪轉變成未來機會」敘述作者本人相信只要人類採取實際行動,一定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而我們也必須要付諸行動,因為地球是目前唯一人類可以稱為家的地方, 一旦毀滅,人類將必然走向滅絕的道路。

近年來氣候災難在各地無預警的爆發,颶風、野火、洪水消息不斷頻傳,數以萬計的人們成為氣候變遷下的犧牲品,也就是所謂的氣候難民。如果氣候變遷沒有獲得減緩,在 30 年內,恐怕會有上億人成為氣候難民。面對到如此劇烈的氣候變遷,人類猶如正走向第六次的大滅絕。根據研究,五次大滅絕中的其中四次,都和溫室氣體導致的氣候變遷有直接相關;每次大滅絕中,都有超過 75%的物種消失,這些物種的生命軌跡彷彿不曾出現一般,這是多麼令人震驚與恐慌! 然而,對於這樣的科學事實,居住在地球上絕大多數的人們,卻仍然選擇了冷酷的漠視並朝向這愚昧的錯誤前進。巴黎協定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2016 年,地球的氣候系統已經走向崩壞,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跨過警戒線 400 ppm。聯合國終於因為氣候進入緊急狀態,而簽署了巴黎協定。但是事實上,159 個簽署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員達成目標,大氣的碳濃度月平均濃度反而升高到 411 ppm,人們依舊選擇忽略這項嚴重的問題。

那為何氣候災難已經如此嚴重,卻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的改善?作者在書中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社會的資本主義和人類的鴕鳥心態。資本主義造就了人們往往只重視自己的利益,將金錢和權力擺在第一順位,而不放眼看看地球的未來,導致許多減碳政策無法實際執行,同時也造成高成本的減碳技術無法普及化,因此氣候變遷一直處在一個封閉的惡性循環 。如果我們繼續鴕鳥地不正視這個問題,那我們將會為此付出比現在更慘痛的代價,且這代價將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與預期。

地球正在以各種極端的氣候表現,向我們發出求最後通牒。這一代的我們, 已經遊走在氣候變遷大崩壞的邊緣,力挽狂瀾勢必是我們身為地球一分子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不但要透過科學、消費、資本和選票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最少, 也要更有效率地利用現有的科技,並且盡可能發明出突破性的技術,讓發電以外的排放量都縮減至零。除此之外,最最需要正視的一項,便是透過文化習俗和教養來提升倫理道德,唯有人人內心都有信念,才能將扭轉氣候變遷的使命執行的又積極且堅毅!

本書一字一文,都足以震撼人心,發人省思,願你我都能在扭轉緊急氣候的船上,勇往直前!

從科學分析氣候變遷:讀《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所謂的第三代人權——環境權與文化權,人們開始重視環境議題並跨國合作,更簽署了多個環境保護公約。然而經過了多年的努力,溫室氣體排放量仍逐年增加;極端天氣現象接二連三出現。從小聽到大的全球暖化,從書上到新聞,又從新聞到身邊,未來世界會變什麼樣子?

大衛・華勒斯—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在他的著作《氣候緊急時代來了》中,以科學家的立場,沙盤推演本世紀末的氣候,並使用大量的數字精確表現問題的嚴重性。

其中氣候危機在全書 24 章中就佔了一半,每一篇都以現狀加上科學預測未來的情況。在〈極端氣候不斷升級〉中提到:2017 年「北半球出現空前的極端氣候」,連續在大西洋生成三個颶風,加州又發生了 9000 起野火。2018 年「迎來前所未有的全球熱浪」洛杉磯 42 度、巴基斯坦 50 度、阿爾及利亞 51 度,瑞典境內偏遠北極圈地區發生森林大火,野火也在美國西部肆虐,煙霧籠罩了大半個北美洲,最終燒毀了 60 萬公頃的森林。作者在書中猜想:等到 2040 年回頭看看,或許 2018 年夏天反而是正常的。

在〈系統危機〉一章裡提到全球的氣候難民越來越多,可能在 2050 年前出現10 億氣候難民,海平面上升不再只是理論預測,逃不走的人在海上載浮載沉掙扎求生,是多可怕的景象。全球暖化還會威脅生理、心理健康。生理上,台灣有一項大型研究發現,空氣汙染指數每增加一個單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相對風險就增加一倍,在安大略和墨西哥式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的結論。心理上,在美國,月平均溫度每增加攝氏 1 度,自殺率就會跟著上升將近 1 個百分點,在墨西哥,更上升超過 2 個百分點。還有更可怕的未知,無法預測或預防,所有威脅、變數的組合,並不全在人類掌握之中。

而人類的反應占了全書四分之一,包含了「警惕冷漠、虛無主義與自滿」, 面對氣候變遷,各種反應的人都有,而其中很多種,是不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有人相信全球暖化只是謊言,依然保持原有的生活習慣,逃避溫室效應的現實。也有人相信文明會持續前進,人類將會用科技解決一切,但地球可能等不到那一天。更有人明知道氣候異常,卻甚麼也不做,繼續發展經濟, 增加溫室氣體。

最後作者提出了解決方案,情況是可以改變的,透過科學、消費、資本和選票做到三件事:首先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零。再來是加快腳步並以更聰明的方式利用已有的工具。最後是發明、推出突破性的技術,把發電以外的排放量也減到零。

本書對資料的引用相當在行,集合了許多研究結果及科學家的預測。作者華勒斯—威爾斯是「2038 播客」的編輯,該節目非常著重環境議題及氣候變遷的預測,和書中許多數據化的預估有關聯。

偶有一些知識上的錯誤,例如:第二章將炭疽病原體——炭疽桿菌誤植為病毒。可能是作者未詳加核實,但瑕不掩瑜,仍可以使讀者明白氣候變遷的嚴重性。

近兩年極端天氣現象頻仍,暖化不只在書上,還在生活周遭。華盛頓郵報盛讚本書是現代《寂靜的春天》,期許能使更多人正視氣候問題,用消費支持減排的公司;用選票支持重視環保的候選人;用資本支持研發新技術的計畫。我們是有最後機會挽回的一代,必須覺醒,不要留給未來氣候失控的地球。

基因剪刀: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這本書的內容是:道納和其他人一起發明的 CRISPR-Cas9 可以用來編輯人類的基因。然後她發自內心出現了一種違和的反應。編輯孩子基因的想法,從道德的角度來看,不禁使她害怕。「我直覺地反對這樣做。」她說。然而這樣的立場,在她舉辦的基因編輯研討會上開始改變。在那場研討會的其中一場會議上,有一個人對她說:「有一天,我們可能會開始思考,不用生殖細胞系編輯去減輕人類的痛苦,才是不道德的行為。」

編輯生殖細胞是不大自然的想法,開始從她的腦海中消逝。她知道醫學的進步,基本上都是為了要矯正某些自然發生的事。「有時候大自然是非常冷血的,由於突變會造成極大的痛苦,所以編輯生殖細胞不自然的想法,在我心裡越來越淡。」她說:「在醫學這方面,我不確定該怎麼樣清楚地畫出什麼是自然、什麼是不自然的界線,況且我覺得使用這種二分法去減輕痛苦與身心障礙非常危險。」

在道納發現基因編輯而出名後,她開始聽到許多被遺傳疾病影響的人向科學界求救的故事。「特別是和孩子相關的事,很容易觸動我一個當母親的人。」她回憶道,其中有一個例子歷歷在目。有位女士寄了一張她可愛的新生兒子照片給道納,讓她想起自己兒子安迪出生的景況。那個男寶寶被診斷出遺傳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也就是說那位小傢伙的神經細胞正在邁向死亡,到最後他會無法走路、說話或進食。他注定會夭折,而且過程中還會受到很多的痛苦。這張短信是一份飽受煎熬的求助之請。「妳怎麼可能不在設法預防這類事情的努力上有所進展?」道納說:「我心好痛。」假設未來基因編輯可以預防這樣的事 情,不去推進不就是不道德的行為嗎?她這樣想。於是道納回覆所有類似的郵件並寫信給那位求助的母親,承諾自己和其他研究人員會認真研究,找出治療和預防這種基因問題的方法。「但是我還是要跟她說,就算基因編輯能對她有幫助,那應該也是好幾年後的事。」道納說:「我不想造成她的任何誤解。」

2016 年 1 月,道納在一場小組會談間,有名女子把道納拉到旁邊,向道納描述她妹妹患有先天的退化性疾病。這個病不僅影響了她自己,也影響了整個家庭的財務狀況。「她說如果我們能透過編輯基因去預防這樣的疾病,她家裡每個人絕對支持。」道納回憶:「她提到那些制止生殖細胞系編輯者的冷酷時,情緒非常激動,而且一直都在強忍著淚水。我感觸很深。」

不過不平等這個道德問題,是她心裡一直過不去的檻,因為有錢人可以幫他們的孩子購買優秀到不合理基因。她說:「原本我們就在面對不平等了,如果社會因為經濟能力造成遺傳基因分級,經濟不平等就會轉錄到我們的基因密碼中。」道納說,只把基因編輯用在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身上,為人父母者就不要去追求強化他們孩子。道納覺得,從道德和社會的角度去看,能力強化都是錯誤的。醫療行為跟能力強化之間的分界線很模糊,這一點她很清楚,只是分界並非完全沒有意義。我們都知道矯正一個具有極大傷害力的基因變異,以及增加一些並沒有醫療必要性的遺傳特質,兩者間確實存在著差異。

道納相信 CRISPR 可以帶來的好處,一定會超過風險。「科學不會倒退,我們也無法把學到的知識吐出來,所以我們要謹慎的前進。」她重複著她自己舉辦的會議後所寫的報告標題句。「我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類似的東西。現在我們有能力掌控自己的遺傳未來,這件事令人興奮又恐懼。所以我們必須謹慎地前行,並對自己所獲得的能力抱持敬重之心。」

我很推薦這一本書,如果有看過其他的科學相關的文章、書籍或報導,就會發現這本書相較之下是多麼的有趣。但這本書的頁數相對較多,有五百多頁,如果沒有耐心,要看這本書要再三考慮。

普羅米修斯之火還是潘多拉之盒:讀《破解基因碼的人》

有別於以往華特.艾薩克森的寫作對象,本書主角雖並非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卻是一位十分值得被關注的科學家。作者在書名中以「破解基因碼的人」為題而非人名,直截了當的點出此人的所作所為,讓讀者得以對主角有初步的了解。本書承襲了華特.艾薩克森一貫的寫作手法,以巧妙、生動的方式帶領讀者穿越這由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所建構出的世界,猶如偵探般揭開了這位科學家精彩的故事,內容扣人心弦、引人入勝,使讀者彷彿身歷其境。

自華生、克里克等人於 1953 年解開DNA 雙螺旋的結構後,分子生物學的大門正式被開啟,人類對於生物的認知提升到全新的境界。在百年間,我們已經能透過重組 DNA 及基因轉殖等技術,改善農漁產品、降低醫療支出甚至是解決能源問題。20 世紀末,來自各國的遺傳家為了破解人類基因的奧秘彼此互相合作, 因為「人類基因體定序」的出現讓我們可以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生物。2020 年, 珍妮佛·道納與同事埃馬紐埃爾·夏彭蒂耶因在基因剪輯技術 CRISPR/Cas9 的發展貢獻重大,成為當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Cas9 蛋白質可透過嚮導 RNA 找到對應目標並將其裁下,這意味者只要調整 crRNA 引導,就可以編輯任何想要裁切的 DNA 序列。這一切雖始於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卻意外發現了改寫生命密碼的方法。

CRISPR的特別之處就因其精確度極高,而且這項技術可在所有細胞中使用例如植物、動物、微生物與人類,這項革命性的發現意味者我們進入了基因工程的新樂章,未來短時間內,數千種的遺傳疾病將可被我們終結,屆時將有數以萬計的人類受惠。 CRISPR/Cas9 價格低廉且操作方便,因此研究成果進步迅速,科幻電影中的情節似乎指日可待卻也讓我們漸漸發現這項技術的隱憂,其中最受到關注的便是透過此技術直接編輯人類胚胎,量身打造的嬰兒將就此出現並且改變人類的基因庫。當基因調整越被大眾所接受,誘惑將開始增加。富有的人將可集各種優良的基因於一身,一般人卻只能聽天由命;另有他謀的政府將國民改造為超級士兵,造成世界局勢動盪。種種原因均使得這項技術無法將其功用發揮至極, 一昧的禁止可能導致技術流入我們難以預測的地方而造成更大的損害,最佳的解方應以謹慎的態度、嚴格的監督與透明公開的指導原則下進行。這項技術的發現究竟是普羅米修斯賜予人類的光明之火,還是誤觸了潘朵拉的盒子,一切接取決於我們以何種心態來面對,相關倫理及法律限制是否能跟上科技的發展將是未來的重大課題。

書中夏彭蒂耶的一句話使我印象深刻,「有一天終了時,所謂的發現,其實只有那些能夠持續延續下去的東西。」身為學生的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能體會這句話的意義,從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一路到 CRISPR/Cas9 的發現;從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到愛因斯坦預測重力波的存在甚至是元素觀念的建立到現今晶圓的製作,知識在不斷的修正與累積下持續成長。當這些科學家們研究的目的不再是為了金錢利益或是其所帶來的榮譽,而是抱持著最純粹的好奇心探索自然科學的奧妙,世界將會更加進步。而身為年輕學子的我們應當將這種態度牢記在心,在未來自己擅長的領域中持續打拼。以前輩的知識為基石,我們將能看得更遠更廣, 並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洞察仙雞:讀《雞冠天下》

雞,作為都市人們餐桌上時常出現的食物,你真的知道一種原本長居叢林的鳥類,為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類的關係愈發緊密嗎?你知道生而為鳥,雞其實原本會飛嗎?如果沒有雞,現代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何種樣貌?

雞,得益於人類的大規模養殖,是地球上最多的鳥類,其數量比起哺乳綱的豬、牛、羊相加還要多。其中有很多種類的雞,如家雞的始祖—紅原雞Gallus gallus)、迷你的玲瓏雞(Serama,學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又或者是被叫做「鴕鳥雞」的交趾雞(Cochin chicken)……等,每個雞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通常在身形以及雞冠上會有差異,也是分類方式之一。雞的發源地始於東南亞和現代中國東南的區域。奇特的是,雞的生殖構造不像是牠所謂粗俗語上的雞雞(cock,因為雞的性慾大而被引申用於生殖器) ,乃是由泄殖腔取代體內受蛋白質影響的退化陰莖,原本應出現於雞身上的陰莖在鳥類中僅剩下鴨子獨佔。

雞的社會地位始於古代亞洲,於西元前 517 年時,鬥雞已經是古中國的貴族運動,爾後延伸至羅馬帝國英國並且擴張至平民階級,這個從西元前的文化衍伸至了電子競技上,俗稱大逃殺電玩(Battle Royale)的英文單字就是起源於鬥雞,而冠軍的頭銜「吃雞」也源自於鬥雞文化!就宗教地位而論,雞也是佔有一席之地。聽聞古希臘軍人看到了兩支公雞作對峙狀,受到激發而打贏了波斯人, 至此,鬥雞便在宗教劇場裡作為裝飾。往希臘東方的中東探索,雞造成了猶太拉比(猶太教徒的導師)們對於教義解釋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因為先知沒有提及雞可否被食用。在文化上,雞也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例如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 莊子預言故事裡的呆若木雞。在古中東,雞稱為「Tarnego」,中文翻譯為「國王之鳥」,代表雞和貴族不是只限於中國的專利,而是一種泛文化!

雞在整個人類社會中最有貢獻的就是科學了。雞蛋是重要的載體,乃因其具有蛋白質,令人類在疫苗學上突破沒有載體放置疫苗的問題。雞也被當作白老鼠作為試驗疫苗以及藥物的角色。雞湯也被認為具有溫和的治療功效,因為雞肉有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可以進行身體的修補和建造以及調整身體平衡,雖然不是真的藥物,但是對於需要進補的人來說,雞湯是最為簡便且重要的營養食品。生物學上,達爾文曾經拿雞作為演化分布的研究依據,20 世紀的科學發現核能以後,拿雞來測試核能對於生物的影響。結果指出即使對於雞的影響不大,可是對於人卻有嚴重且長久的傷害,間接發現雞的生命力強盛!

我認為作者在對於專業科學的描述上鉅細靡遺,沒有因為類似小說的寫作脈絡而拋棄生物專業知識的傳播功能。我相信對於喜好生物學且具有一定科學基礎的讀者可以跟著作者筆下的畢比——發現紅原雞的科學家開始,一路循序漸進地看著如今已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的「雞」是如何發生馴化。作者也運用訪談及報導內容,把原先看似艱澀的知識鋪陳為一個平易近人的畫面。但是另一方面,書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專有名詞,我推薦讀者可以在閱讀的同時也在自己手邊的筆記本上留下紀錄,當讀者休息片刻,便可以進行相關知識概念的理解工作,這也讓閱讀本書不僅止於閱讀一個故事而已,反而成為一趟雞在人類生活的各層面之連結和演化的深層導覽。

「雞冠天下」是一本如同小說的科普書籍,其中的對話以及敘述能讓人完全身歷其境,彷彿站在 19 世紀的美國觀賞奴僕養雞生活,又或者在西非觀察雞和男女婚姻的關係。這本書又像是一位跨時空導聆員,帶領著我們跟隨雞一起探索人類躍進的關鍵歷程,也讓我了解到:雞在生活上雖不是顯眼的角色,但是雞的演化一路走來,其背後有著足以撼動人類歷史的力量。當我們用作者這般觀察、探究的態度也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就會發現許多好似平凡無奇的事物背後都有著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的面向,我想這就是生活之中的小確幸吧!

力挽狂瀾或走向末日:讀《氣候緊急時代來了》

「狼來了!」在《放羊的孩子》故事裡,人們對於放羊的孩子一次次的假警報,從驚駭到疲乏、厭煩,繼而產生了強烈的不信任感,導致在真正的示警時, 付出了失去羊群的代價。如今,我們正面臨一頭名為「氣候變遷」的狼,人們在收到科學家、媒體,抑或是自然環境所拉下的警報時,一樣從驚嚇到視若無睹, 甚至認為是危言聳聽,因而無法採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到底會不會像這個寓言一樣,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或是能在走向末日之前力挽狂瀾?

事實上,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其發生的速度,遠遠超越了你我的想像。在《氣候緊急時代來了》這本書的第一部中,就簡單地敘述了氣候變遷的嚴重性、可能或必然帶來的影響,也談到這些問題的根源。研究氣候變遷並非容易的事, 因為所有的研究內容都必須建立在「人類所採取的行動」以及「環境的反應與回饋」兩大不確定因素之上,大幅度地增加了預測其變動性的難度。雖是如此,透過地質紀錄與氣候模型所得到的相關研究結果仍明確顯示:我們正快速且持續地走向人類未來的底線和氣候大災難的臨界點。

意識到氣候災難的到來,這本書的第二部便進一步深入探討不同層面的氣候危機,包含人類如何加速它們,以及氣候將如何反撲。一般媒體對於氣候變遷的報導,幾乎僅止於探討溫度提高導致海平面上升等現象。與實際狀況相比,這樣的報導不但過於狹隘,甚至會讓大眾錯估其嚴重性。這本書安排一半的章節說明不同的氣候危機,其層面之廣與種類之多,實在令人怵目驚心。除了我們容易想像的致命熱浪、極端氣候、空氣汙染等氣候風險,出人意料地的戰爭、瘟疫、經濟等問題,也由作者揭示了它們與氣候風險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顛覆了大眾「僅用表面」看待氣候變遷的角度,讓讀者能以更宏觀的視角,正確看待氣候衝擊。

讀到這裡,讀者不免迫切地希望了解如何挽救這樣的局面。是以作者在本書的第三、四部中,帶領讀者放眼過去、展望未來;讓讀者意會到是哪些認知偏誤, 導致我們無法正視、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唯有直面困境,我們才來得及在無法挽回前,把握最後的時機做出因應的措施。

儘管這本書中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寫人們未曾想像過的末日情景,並明確地運用數據指出若是我們毫無作為,這些景象將以我們無法招架的速度到來。但這不表示這本書僅是傳遞讓讀者陷入恐慌與悲觀的想法。事實上,《氣候緊急時代來了》的作者大衛.華勒斯—威爾斯面對氣候變遷的態度是十分積極樂觀的,他認為氣候變遷有其振奮人心的一面,那就是在殘酷中凸顯出人類的力量,並由此展開團結的行動。相信作者撰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便是希望透過這些知識,帶領人們朝著能決定自身命運的方向前進。

作者條理分明的內容與文筆,清晰的佈局與結構——造就了這本可讀性極高的書籍。然而這本書在社會與科學界皆獲得重大迴響,卻仍存在部分爭議,批評者認為科學數據被過度解釋,或只選擇描述過於極端的可能結果,甚至有學者指出書中部分資訊為未經證實的研究。1這本書讓我明白氣候變遷的變因極多,也使得大眾,甚至科學家,都不易分辨各種論點的正確性。幸運的是,在 2021 年, 諾貝爾獎頒給了建立氣候模型的真鍋等人,不但顯示氣候變遷議題備受重視,也有更加精確的工具可協助人們評估與判斷氣候衝擊的威脅。因此,如何更有效的運用氣候模型資料來提高內容的可信度,不僅是這本書的作者該面對的課題,更是日後相關發表所該重視的關鍵。

名為「氣候變遷」的惡狼真的要來了,書中 24 個章節也許是 24 道重生秘

訣,此時想起《啟示錄》裡提及 24 長老能帶來盼望與救贖,對我們與地球而言, 或許這本書就是一個力挽狂瀾的契機,讓我們更懂得秉持正確且理性的態度,去了解眼前的威脅並付諸行動,這便是避開末日的不二法門。



1
Climate feedback. (2017, July, 9). Scientists explain what New York Magazine article on “The Uninhabitable Earth” gets wrong. https://climatefeedback.org/evaluation/scientists-explain-what-new- york-magazine-article-on-the-uninhabitable-earth-gets-wrong-david-wallace-w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