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重生」徵文迴響:人與他人

「讓愛重生」徵文迴響:人與他人

文/李孟儒(台中居仁國中國文老師)

《好讀周報》舉辦「讓愛重生」徵文比賽邀請國高中同學發表對於器官捐贈的看法,台中居仁國中國文老師李孟儒指導學生以此議題寫作,以下是他的觀察與建議。

今年會考作文考「青銀共居」嚇到一票國文老師。

基測寫作測驗施行19年以來,幾乎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題,只有兩次例外。根據李偉文《退休進行式》,在比、荷實施的青銀共居是設定大學生以便宜租金入住,每個月只要做20小時的老人服務。而心測中心竟然要求國中生提早成熟,做歐洲大學生的思考,明顯背離學生生活經驗。

「青銀共居」是個新興議題,現階段僅止於委託民間團體試辦,可見台灣對此尚未取得全民共識。成年人要跟陌生人同住一個屋簷下都要審慎考慮了,由國中生對沒經驗的事務提出評價,還只能寫「期許」,不能寫負面,挑戰不小。

作文命題通常可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自然。19年來寫作測驗從未出過狹義的「人與自然」,而這三年連續出現「人與他人」的走向,如106〈在這個傳統習俗中,我看見……〉、107〈我們這個世代〉以及108〈青銀共居〉。加上日前公布的111年國中會考預試題〈我較為認同○國的讓座文化〉,由此可印證會考寫作測驗正走向「人與他人」的潮流,考生不能只是關在自己的小天地,整天勤奮念書,要在寫作得分,勢必要多關心、觀察周遭人事物,才不會在考場突然被這類題目襲擊,嚇到不知所措。

因此,國文老師除了搭建學生的作文基礎外,還需要順應時勢,訓練學生練習「議題導向」、「人與他人」、「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無妨」的題目。陳嘉英《第一本教你如何寫好學測國寫「知性題」的作文書》羅列八大議題,生命思考、教育人權、流行文化、人才移動、糧食問題、全球經濟、能源環境、科技發展,符合國中會考訓練方向。其中「生命思考」中應用練習包含了「器官移植」,剛好契合《好讀周報》「讓愛重生」徵文比賽。

考量班上學生應該沒有「器官捐贈」的生活經驗,因此我使用桃園平鎮國中薛慧枝老師的KWLQ表格導讀好讀器捐報導,以兩節課時間帶學生練習:

一、影印《好讀周報》530期〈這一課 認識器捐〉、〈這一刀 讓愛延續〉文本,背面是KWLQ表格,印成一張雙面B4。

二、閱讀文本前,要求學生先寫表格中「Know我已經知道的是」、「What我想知道的是」。閱讀文本後再寫下「Learn我所學到的是」、「Question我的收穫與疑惑」。

三、給予「讓愛重生」徵文比賽辦法、稿紙。學生拿螢光筆劃記「主題」的關鍵字:「從器官等候者、受贈者,或器官捐贈者、器官捐贈家屬中擇一角色,抒發你對器官捐贈的觀察、看法及感受題目自訂抒情、論說皆可。」叮嚀學生好的題目必須呼應內文,寫作時間45分鐘,比照考試鐘響即收件。

經過老師一再「恐嚇」今年會考作文考了「青銀共居」後,多數孩子願意接受新挑戰。

學生反應,跟之前的作文不一樣,四種角色讓他想了一陣子才決定立場。仍有少數學生,沒有選立場,通篇議論器捐這件事「好棒棒」。

閱完學生作文後,我觀察兩點困難,第一,學生說理平淡,未用「描寫」技巧。僅資質優秀的學生能用畫面鋪陳,如「手術室的燈光亮起」、「無情冷氣彷彿利針刺遍全身」、「醫護人員們低下頭,神情肅穆地追思」,接著帶出自己的身分。第二,45分鐘太短,應該給予第二次寫作時間。收束無力者,重新寫一個有力的結尾;題目平凡者,需重新想個好題目,再把內文潤飾與題目兩者呼應。

國中生的生活經驗狹隘,每天在家、學校、補習班流轉,苦悶生活只剩下聲光誘人的手遊、形象美好的偶像、讓人一滑就停不下來的網紅影片,還沒出現素養題之前,學生語文程度早就低迷已久,更何況是人手一機的滑世代,家長、孩子統統吃到飽的觸世代。現代社會缺乏耐性,長文沒人看,輕薄短小跟點閱率才是王道,學生作文能力更是一去不回頭。

因此,國文老師必須有計畫地先打好作文的基礎,從審題、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搭好鷹架後,應該果斷地訓練學生寫時事議論,因為時勢如此,不如早點練,早點適應。這時,一份好的時事議題文本顯得重要。

我告訴學生,優秀的人才必須有優秀的媒體識讀能力,《好讀周報》曾獲選文化部中小學優良讀物推介,而且獲得國外數個報紙大獎。每周出刊一次,不像電視媒體只求快、聳動,不求真、查證,《好讀周報》的內容沒有行車紀錄器新聞,也沒有腥羶色的社會新聞,更沒有藝人芝麻綠豆的八卦報導,只有一篇又一篇幫助學生吸收新知、認識國際大事、建立判斷力的優質報導。

 

假如學生有心提升自我議題寫作能力,我建議這樣做:

一、訂閱《好讀周報》,每周補充優質議題。拿出稿紙,對議題提出自己的想法,依據:自己有何見解、化為行動、對未來期望等架構下筆。

二、「人與他人」是未來命題趨勢。將目光從自己移至人們身上,多觀察他人處境,多詢問他人需求,多換位思考「如果我是他,我該怎麼辦。」

三、使用閱讀策略解讀文本,除了不會過目即忘,更要將讀過的文本變成自己思考、寫作的養分。如ORID、4F法、KWLQ、5W1H、魚骨圖、許榮哲老師「靶心人」故事公式等。

透過此次文本閱讀,可以結合公民、健康課的先備知識,讓學生懂得公民課的延續生命,健康課的人體器官,進而珍惜自己、他人生命,也有學生表示自己成年後會考慮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

KWLQ,居仁同學這樣寫:

閱讀
Know
我已經知道的是

蔡詠晴:公民課提到「延續生命價值」,器官捐贈就是一種表現的方式。

李育安:血型相同才可配對成功。捐贈者不可有重大疾病。

閱讀
What
我想知道的是

蔡詠晴:以往世人都講求「死亡時必須保持屍體的完整」,那為何他們想要捐贈?

洪予恩:接受器官捐贈後身體是否因放入新的器官而生病?醫院怎麼確保器官是新鮮的?醫院是否有專業人士與病人、家屬協調?有沒有非法強迫器官捐贈的可能?

陳佑昇:死後多久可以拿器官?

張紫涵:被植入器官的病人在日後生活上會有什麼不同?植入器官後是否還需要服用藥物?

李育安:器官是否有使用期限或排斥現象?成功機率多少?
閱讀
Learn
我所學到的是
(根據文本內容所學到的部份)

蔡詠晴:我學到了當患者家屬面對生死的瞬間,也同時想到他人的安危以及身體健康,這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古又帆:現在器捐也不太普遍,或是不被了解為什麼要器捐,但藉由文章讓我更加認識器捐。

李育安:選擇器官捐贈要有很大的勇氣。器官捐贈後仍會恢復原形。
閱讀
Question
我的收穫疑惑(整體而言個人的心得感想)

蔡詠晴:我的收穫是我吸收到很多關於器捐的知識以及心理變化的過程。我的疑惑是面對器捐,我會同意嗎?

古又帆:有許多人必須進行移植器官,卻沒有捐贈者,所以應宣導使器捐者大為增加。

 

附件:桃園平鎮國中薛慧枝老師KWLQ學習單(改編版)

本文同步見刊《好讀周報》533期